八月的夏夜,悶熱難熬。沉寂的定陵園內,由於各種傳說和金剛牆券門的出現,而蒙上了一層恐怖、神祕的色彩。晚風掠過,夜幕中的松柏發出嗡嗡的聲響,聽來那麼遙遠和古老,似從地宮深處傳出的鼓樂,陰森恐怖,神祕莫測。
燈下,發掘人員仍在分析地宮的情況。隨著討論和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那一層層神祕的面紗漸漸揭開──明朝的建立,結束了元朝蒙古貴族的統治,帝王的葬制也由元代「其墓無塚,以馬踐蹂,使之如平地。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重新恢復為山陵墓葬形式。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畢竟是農民的兒子,他和他的子孫都希望後代永遠成為帝國之主,從遠古流傳的「風水」之說,再次在本朝興盛起來。明十三陵的修建,其「風水」依據主要來自東晉文人郭璞的《葬書》:「所謂風者,取其山勢之藏納,土色之堅厚;所謂水者,取其地勢之高燥,流水之遠離。」該書雖然充滿了迷信附會之說,但它的整個理論都建立在自然景觀基礎之上。其中許多專門術語如「四勢」、「來山」、「蟬翼」等,雖為自然景觀但也被蒙上了一層神祕色彩,實質上只是地形、地貌的代名詞。定陵卜選過程中,御史柯挺曾疏稱:「夫大峪之山萬馬奔騰、四勢完美,殆天祕真龍以待陛下。」可見定陵以高山為屏障,建於群山之麓,是根據《葬書》四勢關係處理的。明儒宋濂在為該書作序注釋時曾道:「郭氏《葬書》,真確簡嚴,意非景純(郭璞字)不能於此,實宜為相地之宗也。世不信地理則已,若信之,舍此將何求之歟!」
既然十三陵符合《葬書》中「取其山勢之藏納,土色之堅厚」的條件,那麼它的地下玄宮也應地勢「高燥」、流水「遠離」了。因此,玄宮內儲滿積水,使棺槨有浸泡之危,這絕非皇帝及群臣的本意。相反,從秦始皇直到清末的入葬習慣,都竭力避免有水浸入墓室。從已發掘的千百座古代墓葬來看,幾乎所有的墓室都設置宮床。即用石頭做一高臺,把棺槨平放臺上,以免被水浸泡。如果墓室內真有積水,那也是因為設計或施工不周,日久天長四周土層裂變,水源滲透所致。明孝宗的泰陵就曾發生過類似情況。史料記載,泰陵修完以後,突然發現地宮的「金井」內向外滲水。督工太監和工部群臣都驚慌失措,只好瞞著皇帝不報,並想蒙混過關。不料這事卻被人密報皇帝,皇帝驚恐中急命禮部和內閣派人前往查看。這些大臣趕到地宮,卻見宮內並無積水滲出。原來一個工匠獻計,用小木塞偷偷堵住裂縫,再用三灰土夯實,使水源在短期內無法再滲入宮內……
由此可見,傳說地宮內有河並有小船遊動,只能是無稽之談。
從秦漢至清末,歷代帝王莫不把保護和看守祖宗山陵,作為皇家特別重大的事情來辦。這是由於中國的巫文化使他們相信祖宗靈魂永不滅絕的緣故,而墓葬的起源,正是靈魂觀念產生之後。約在一萬八千年前,北京房山周口店母系氏族公社早期的山頂洞人埋葬情況,就已反映了原始宗教和巫文化意識的靈魂觀念。死者身上撒布赤鐵礦粉粒,隨葬燧石、石器、石珠和穿孔的獸牙等物,還有簡單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粗糙的裝飾品。這一切,恰是活人日常生活的寫照。在陝西寶雞首嶺、西安半坡村、華縣元君廟、洛陽王灣等五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後期仰韶文化時期的遺址中,公共墓地櫛次鱗比,與原始人的村落布局極為相似。死者的頭顱大都朝一個方向,充分反映出氏族制度血緣關係的牢固性,其中,有許多是二次遷葬的公共墓地。在半坡墓地的發掘中,曾發現四個男子合葬、兩個女子合葬和母子合葬的墓室。這說明母系氏族公社中,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狀,同時也證明埋葬制度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預示著一直延續至今的夫妻合葬的新時代的到來。
帝王陵墓由於規模宏大,殉葬物品繁多珍貴,必須設置護陵機構,才能防止盜掘和破壞,確保陵墓安全。秦始皇陵已有護陵機構。西漢初年,惠帝把功臣貴戚和各地富豪人家,遷到漢高祖劉邦的長陵,並在陵北設置長陵縣。後來幾代相傳,都依次按陵設置縣邑,因而在長安附近形成了一個個繁華的新興城市。當時以高祖的長陵縣、惠帝的安陵縣、景帝的陽陵縣、昭帝的平陵縣和武帝的茂陵縣最為著名。因而又把這五個陵墓所在的咸陽稱為「五陵原」。這些陵邑中的豪富人家和他們的子弟,鬥雞走馬、為非作歹,「富人則商賈為利,豪傑則遊俠通姦」。唐代詩人杜甫曾以「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的詩句,形容五陵特區的景象。河北遵化的清東陵,除分設陵監以外,還專門修了一座「新城」,作為護陵之用。
而明十三陵在成祖朱棣選陵之初,除具有《葬書》所指「四勢」,即「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有朱雀,後有玄武」、「秀麗朝揖而有情,勢如萬馬自天而下」外,同時還具有軍事上的重要意義。事實上,十三陵不僅設有大量護陵人員,還駐有大批軍隊,和居庸關成犄角之勢,以對付北方異族的侵襲。這一點從陵園寶城及外羅城堅固高大的城牆和牆上的垛口可以得到證實。鑒於眾多的護陵人員和龐大的軍隊駐守陵園,明代的帝王將相、群臣謀僚,是斷然不會想到還會有人能掘開陵墓,盜寶取屍的。既然如此,就無需在地下玄宮中設置毒箭、飛刀之類的暗器。即使真有暗器,歷經三百餘年,它的機關也早該變質失靈了。何況能找到引路的小石碑,這些暗道機關也就同樣不難發現。迷信一旦遇到科學的挑戰,勢必為科學所破而束手投誠。
種種傳聞逐漸得到排除,倒是有一點不容忽視。由於帝后的特殊地位和身份,死後為防止屍體腐爛,可能要在棺內灑些防腐劑之類的化學藥品,這些藥品也許有劇毒成分,而屍骨的腐爛也會產生有毒氣體,如果發掘人員一經接觸或吸入肺部,將對生命造成危害。因此,發掘前必須做好防毒準備。
事情已經明瞭,發掘人員不再顧忌種種傳聞和恐怖故事,他們竭盡全力要做的是開宮前的一切準備。三十年後,我們在發掘工作隊隊長趙其昌所存的資料中,找到一張泛黃的白紙,上面詳細記載了在打開地宮大門之前所購買的各種物品。從這張「清單」上,不難看出中國第一座皇陵的發掘,是在什麼樣的物質和技術條件下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