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舉一個知名度最高、最有代表性的的台灣玩具,許多人應該不會否認,就是這個已經在台灣屹立近百年的老企業:大同公司,在創業五十一週年所推出的「大同寶寶」了。
從推出第一隻企業贈品,胸口刻著代表創業週年的「51」,到現在大同寶寶已經四十多歲了。最難能可貴的是,隨著物換星移,顧客對於企業贈品喜好度的改變,大同公司還是堅持每年發行胸口有著出廠年份的大同寶寶,讓許多收藏者每年趨之若鶩,得以持續收藏。跨了三個世代的大同寶寶,絕對有資格稱為「台灣寶寶」。
每每有國外的朋友來台灣,跟我聊起「想買最有台灣特色的紀念品」,我的推薦總是讓他們睜大眼睛,還得聽我從頭解釋。我推薦的「伴手禮」,跟旅遊書籍、各種「攻略」所介紹的截然不同。不是台灣茶、也不是傳統手工藝品,更不是討喜的鳳梨酥、太陽餅,而是這款街上不容易買得到,但所有台灣人一定都認識,最有台灣味的紀念品:大同寶寶!
原本興趣缺缺的朋友,聽我介紹完大同寶寶後,往往也都開開心心拎著一隻回家,打算回自己的故鄉好好講故事了。
我這推薦,絕對站得住腳。因為在大同寶寶身上所代表的,可以說是半個台灣的社會發展史,甚至說是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對於年紀大的一輩來說,大同寶寶也許是歡欣迎接家中第一台電視時,上方一定要擺著的重要風景。對於我們這一個年代,在玩具還沒有氾濫的童年,大同寶寶幾乎是我們每個人都玩過、咬過、丟過、塗過,而且不太會換掉的玩具。對於現在的年輕人,大同寶寶雖已經不是普及率最高的玩具,卻是唯一還買得到、持續發行的的「老玩具」。許多年輕人也跟著,收藏起這有意思的台灣味。
說起自己的大同寶寶收藏,應該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玩具,就是軟膠大同寶寶,胸前數字幾號現在倒是忘了。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無聊就把它拿來咬,咬到它腳底後跟都破洞也在所不惜,甚至更有成就感。隨著時間過去,那隻被我咬破的大同寶寶也不知道丟到哪了。
再次遇到大同寶寶,是在台南的跳蚤市場。隨手擠壓它,由腳底退幣孔所擠出來的塑膠味,瞬間把我抓進小時候啃咬它的時光隧道。這味道讓我不可自拔,毫不考慮地買下。而後才發現,原來它胸口是有編號的,忍不住一隻一隻開始收集起來。當年,買一隻大同寶寶,便宜的大概兩百元就有啦!比較難找的,年代比較老的,大概八、九百。沒多久,桌前就擺一整排了。過了幾年,總算收集齊了,擺在桌前,可是超級有成就感呢!
由於大同寶寶出到七十一週年後, 就以胸前以英文字「TATUNG」 取代數字款式,年復一年,千篇一律,就少了收藏的動力。直到民國八十七年,大同公司創業八十週年,大同寶寶胸前的數字又重現江湖,那可是許多大同迷心中的大事呢!於是,我又開始了每年買一隻大同寶寶的生活啦!
收藏了一堆大同寶寶,我至今仍然樂此不疲。
除了創業七十二到七十九年的大同寶寶沒有推出週年款,胸口應該有數字「56」、「65」、「66」的這三年,也因故沒有發行。早年資訊不普及,還常常見到有同好在打聽,哪裡可以買到這三年的大同寶寶?而後才聽說,基於石油危機或各種理由,這三年是沒有發行的。算一算,從發行的五十一年開始到現在,共十一隻缺席的大同寶寶。其中曾經有背部以印刷字體的款式推出的有「73」、「83」、「84」三款,算是一個小變體。因為有缺憾、有故事性、有變體,讓大同寶寶的收藏,顯得更迷人。
收藏了一堆大同寶寶,家裡的電視上一定要擺。很多人會問,這麼多隻大同寶寶我會選擇哪一隻擺在最重要的位置?答案就是這隻啦,非常破舊的「51」大同寶寶,也是將近二十年前,在台北重新橋下買的,記得入手價是五十元。至於為何特別鍾愛這隻呢?因為它的腳邊破了一個洞,讓我想起當年陪伴我的第一隻大同寶寶。看著它破洞的位置,聞著熟悉的氣味,心想,會不會就是同一隻呢?
胸口編號「51」的這隻,腳邊的破洞總讓我想起當年的第一隻大同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