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都什麼時候了》 書中自曝創作靈感來自「電腦螢幕」
去年搬家時碰到截稿日,面對稿紙,林夕說,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繼2012年出版《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的幸福哲學後,林夕2013年推出的台灣版《都什麼時候了》則扎根於生活中體認到的種種想法,以87篇散文形式和讀者分享。書中,林夕首度談到,自己的創作靈感來自「電腦的螢幕」,而這個螢幕,最好是在家裡慣用的那個。
林夕表示,「創作的靈感從何而來?」是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可能比「你好嗎?」還要多。不過,他說,每次聽到靈感就覺得很噁心,「大概是那個『靈』字作祟,由靈而生感應,功勞被神祕的力量搶去,有點不公平。」於是,為了讓答案瀟灑些,也為了抬一下槓,林夕往往會對問的人說,「我的靈感,來自電腦的螢幕,螢幕呢,最好是在家裡慣用的那個。」這個答案多會讓問者失望、無趣、以為林夕是在敷衍他們。但林夕卻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他若有所謂靈光,「總是在螢光幕上感應出來。」愈說愈讓人迷糊,林夕則補充說,其實這是「習慣」的威力使然。
原來已經習慣電腦打字的他,去年搬家時剛好碰到截稿日期逼進,因為慣用的電腦來不及安裝,於是就拿起稿紙嘗試用很久沒有用過的寫法-手寫。結果,「很恐怖啊」,林夕說,他對著那張久違的稿紙,腦袋就像缺了電短了路,「竟然一個字都寫不出來」。他還說,那些方格怎麼小成這樣,如何用筆在上面寫字?心一怯,腦袋就空了。於是,他告訴我們,「之前關於靈感的答案果然不是騙人的。」
腦筋空轉了一陣子,時間不等人,林夕改用筆電,但螢幕太小了,腦袋還是運轉得很慢。等到電腦及時架好了,「又輪到慣用的鍵盤出問題」。林夕說,改換舊款的使用時,按下去的觸感及力度,以至位置都差了毫釐,於是「不是想得不夠暢順,就是寫得不夠渾灑。」他自問,「都回不去了嗎?」原來要眼瞪著螢幕,腦袋才會活躍,「習慣之威力,讓人不安。」
書名定為「都什麼時候了」,不是因為是張惠妹的一首歌,或聽了讓人有大事不好的壓迫感,而是林夕對這句話很有感覺,可以讓他保持一種對外警覺,提醒他「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情。」他還表示,當有人問你「都什麼時候了」其實是福份,但若沒人問時,也可自問一下,則是大智慧呢!(文/叢昌瑜)
【編輯手記】聽林夕讀林夕的每種時候
林夕的歌詞曾安慰你我在內的許多人。我們笑得哀傷的時候聽、沒有觀眾的時候聽、自在醒悟的時候聽,林夕的歌詞總有如特寫鏡頭,總讓人貼近而看透世間情、看懂人間事,瞬間獲得救贖。可是,閱讀林夕的散文是種不同的體悟。透過他的散文,我們就像以長鏡頭窺看人生的一切已然。因為離得夠遠,反而更能見到全貌或事情的不同角度,冷靜自持。
於是,雖然沒有百分百陽光的勵志話語,可是在心有陰霾時忍不住找出《原來你非不快樂》來讀,因為書裡頭說了:原來你非不快樂,只有你一人未發覺。對生活是否幸福產生疑惑時,翻開《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尋求些許慰籍,雖然書裡從未給過標準答案。在諸多作品中,《十方一念》對書迷們是個大驚喜,林夕在詩與非詩之間的自在揮灑,呈現了他感受、想像與領悟的過程,人們也得以一窺他創作豐沛的靈感來源。
當書迷們正沉溺於這些時而嘲諷犀利、時而淡定雋永的文字時,林夕突然問了一句話:「都什麼時候了?」
聽到這個問句讓你感到壓力大嗎?其實林夕說,多虧這麼一問,才猛然覺醒,不管是什麼時候,還清楚自己最想做的事與為什麼做比較好。久不久給問一問「都什麼時候了」是小福份;偶爾自問一下「都什麼時候了」是大智慧。
《都什麼時候了》,不只是問句,也是林夕最新的散文集。(文/遠流出版主編 曾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