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封

逆光:我的家庭劇碼,成就我的人生藍圖

作者:王琄
出版日:2024/7/1

定價:380
優惠價: 75285元  72274元  

試閱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19 x 13 x 1.60 Cm

頁數:240頁


各界推薦

【真摯推薦】

王文靜│品味私塾創辦人、作家

丘美珍│專欄作家

吳念真│導演、作家

吳淡如│作家

彭樹君│作家

劉梓潔│作家

鄧惠文│作家、精神科醫師

謝盈萱│演員

瞿友寧│導演

瞿欣怡│作家

 


作者介紹

王琄

 

一九六三年生,斜槓多種身分,是演員/戲劇指導/導演/表演課程老師/作家。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活躍於影視及劇場,並投身表演教學、以自身專業參與公益團體為弱勢服務。興趣是打破自己的表演和生活慣性,從自己最不習慣、最害怕的事物下手,並認識不同領域形色各異的朋友。

多次入圍金馬獎與金鐘獎,並曾獲金鐘獎最佳女主角、女配角獎項肯定。代表作為電影《秋天的藍調》、電視劇《再見,忠貞二村》、《大將徐傍興》、《王子變青蛙》、《再見女兒》等;並參與人力飛行劇團《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全民大劇團《同學會》、綠光劇團《八月在我家》、《當妳轉身之後》等劇場演出;近作為故事工廠舞臺劇《媽,別鬧了!》、春禾劇團《把我娶回家》。著有《如愛一般的存在》、《只要心中還有溫柔就好》、《這輩子,演得最好的是自己》。


內容簡介

我,用文字記得自己的來處、相遇的家人,

以及修羅場取得的禮物。

他們根植在我生命中的重力,拖著我向前;

也在逆境的盡頭,成為我的光……

 

身兼演員、導演、作家等多重身分的王琄,在工作之餘,此刻的年歲,寫下記憶中的過往,特別是親愛的父母與手足,還有兒時的眷村生活。

從這些故事中,她重新挖掘出原本就埋在血液裡的人生養分。無論是與家人的和解、上山種菜的農婦心思、疫情中的個人突破與改變,透過爬梳生活點滴,帶出各種哲思與探問。

20篇敘事,談親情、友情、挫折與成長、孤獨與恐懼,以及如何好好愛自己。不時帶點幽默自嘲,偶爾探入內裡,或覺豁達但深刻,讓人不斷反覆思索自身,期許你也可以從字裡行間找到站穩腳步、強壯內心的力量。

 

"從家鄉到都市,從流浪到定錨,

重新走一趟專屬自己內在的英雄旅程……"

 

 

 【首刷限量簽名及贈品】

數量有限,售完為止!

(點圖放大)

 


目錄

推薦文  英雄之旅,就在家裡/丘美珍

推薦文  老派的年輕/瞿友寧

推薦文  光是逆境的藥引子/瞿欣怡

自序  我那羞羞的光


PART 1  專屬我的宇宙蒼穹

子宮室友──出處與歸屬

猜想──冰的時間

蒼穹──眼球、水珠與彈珠

奇怪物語──可以不為下一刻而活嗎?

當沙子合腳趾縫時──舒暢

PART 2  英雄旅程

愛、寫──藍圖的一部份

出去,記得回家──人生是來體驗的

煙花,不易冷──只要一次,就是存在的證明

流浪者之歌──習慣變動

我的恐怖份子──愈簡單愈可怕

 

PART 3  剛剛好的後青春

這樣,好嗎?──焦慮不焦慮

請相信──每一刻都是藝術的可能

中年危機剛剛好──升級打怪

唯孔不亂──織女系星球

終於不擔心了!──幸福的耳順之年

 

PART 4  逆境的藥引

可以不要一直賴嗎?──溫度始於真實

臉──凝視黑洞

走了,才開始思念──碎成一地的拼圖

青春失速記──死神的凝視

幸福藥引子──自造商

 


導讀/推薦文

【推薦文】


英雄之旅,就在家裡


            丘美珍(專欄作家)


 


   閱讀這本書是意外的經驗。第一次意識到,原來,一個平凡家庭的故事竟然如此動人,因為作者王琄寫進了自己的洞察,也寫盡了人在親情中,那幾不可察的幸福。


   我很喜歡王琄把「英雄之旅」帶入家庭的歷程中。所謂的英雄之旅,不是英雄的專利,而是凡人的軌跡。在家、離家、回家,經過時間的打磨,凡人以肉身活出了無名英雄的樣貌,只是,在大部分的時刻,這樣的故事無人訴說。


   作為示範,作者好好的寫出了家裡的故事,讓我們照見自己家裡的無名英雄。這些故事,包括父母、手足、自己。故事中有父母的老病死、手足間曾有的衝突,以及後來的扶持。她自己曾有少年離家的理由,後來也有中年回家的頓悟,這一切並不是出自劇本的框架,而是人生中自然的選擇。


   在劇場中成長修練的王琄說:「日常的人生,不是在劇場,而是在市場。」在中年之後,在這樣的日常中,我們跟她一樣,慢慢捨棄了那看起來更繽紛的大千世界,邁步往回走,回到自己生命的基地。這一路,雖然掛心家人朋友,卻知道自己可以放心的,跟他們一起變老。


 


【推薦文】


老派的年輕


                瞿友寧(導演)


 


   從未期待過自己從《逆光》中會看到怎樣的文字?


   因為王琄在戲劇與表演方面的師級能量,我以為我會看到一本闡述表演心法的書。然而信手閱讀,才發現完全不是,我彷彿看到了一個自許老派生活的女子,剖開自己全身,像是一刀從頭頂到足底的劃開,赤裸的合法讓你進入了她內心的世界,安適且偷偷的住著,聽她細數每個生命中的幽微、熱情年輕、溫柔且動人……像是散文,更像是本人生小說。


   從最不願面對的死亡篇章開始,讓我們跟隨她的腳步,相信了如何泰然自若的面對生命每個細節,小到一個高空彈跳,我們也似跟隨她站在萬丈雲端,嬌羞踟躕。或許是說故事的人,每個生命篇章都像是侯孝賢或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般動人,並在閱讀中同步搬演著……如果生命中需要書籤,與俗世隔開些什麼,我像是從書中文字找到了那塊喘息的空間。


 


【推薦文】


光是逆境的藥引子


             瞿欣怡(作家)


 


   能夠說出「我喜歡現在的自己」,多麼美好。要走過多少逆境,經歷傷痛離合,不斷跟自己打架、和好,才能喜歡自己?王琄的《逆光》,寫下喜歡上自己的歷程。


   生命的苦像一把小刀,細碎的雕刻我們。但生命不會只有刀痕,也會有陽光、微風,與微笑。王琄真誠寫下生命中的刀痕與微笑,讓人在她的文字裡,得到安慰。原來聰明有智慧的金鐘影后,也曾有那麼多挫折;原來人人都會跟自己過不去,把自己扔在角落。


   不管走得多遠,那個在放學後,隨意找條小路亂走,在午後斜陽下探險的小女孩,一直陪著王琄,走到不惑之年。時光不只帶我們走向未來,也走回過去,讓我們變得柔軟。全書的結尾是彩蛋,人生哪,難免有逆境,可是盡頭有光喔。她説:「光,是逆境的藥引子。」


 


精彩試閱

蒼穹──眼球、水珠與彈珠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首王維的詩,讀書時不明白,無法感悟其深意及畫面,此時卻讓我聯結到某個深刻記憶,來自某年端午節放假的全家團聚日。


   端午節的正午時分(十一點到下午一點)是曬到太陽最正、最純陽能量的時刻,習俗上稱這時間取得的水為「午時水」,可以洗除身上的髒汙穢氣,也可以飲入體內,補充陽氣、排除溼氣(要記得煮開)。自從村子改成社區大廈、沒有小院子後,曬午時水的習慣就消失了。


   小時候,母親會在這一天擺上好幾個盆、缸等容器於小院,並交代我將它們洗淨、倒扣、瀝乾。那時的我不明就裡的拿出澡盆、水桶大鍋、湯碗,一一洗淨,享受著早晨水管中流出尚未被水塔曬熱的水,冰涼涼的水可以解熱消暑氣。而且端午節在陰曆五月五日,多半落在陽曆六月初或中的區段,這也表示快「放暑假」了,整個人都放鬆了起來。


   此時,水珠在太陽尚未完全升起時,顯得特別秀氣,灰亮亮的甚是好看。每一顆珠子落在手臂上,像一頂一頂的蒼穹,映照著這個花花世界,也映照著我這雙好奇的眼。


   「不要發傻啦,水龍頭沒關上!」媽媽發聲阻止道。此時小院裡,水泥地從灰白色染成深褐色!水去哪兒了?我不知道,可能流向小花圃的溝渠裡吧?或是宇宙太空?或是院子裡的芒果青?


   將容器一一倒扣好,坐在芒果樹下的老藤椅上,透過樹葉看著逐漸熾熱的太陽,一會左眼瞇,一會換右眼。我的眼珠子上會不會也映照著一頂頂蒼穹?


 


   現在的我們沒有小院子可以舒心,但依然會將水桶清洗乾淨,倒扣晾乾。我們找一個靠近太陽最近的地方──樓頂,將水運上去。


   兩位超過五十歲的女士,在電梯中對望著,然後大笑著說:「發什麼神經?都幾歲的人了還這麼幼稚?午時水誰在乎啦?」我在乎,在乎有儀式感的日常,日常中保持童趣。


   滿滿的三大桶灌成一水塔的量,還喘噓噓的笑著說:「真的發什麼神經?突然曬什麼水啦?」


   笑聲響徹樓梯間,引來頂樓住戶的探頭詢問:「你們在幹嘛?」


   姊姊說:「曬午時水,頂一年唯一這天純陽正能量,你家這麼方便,怎麼不曬一桶?」住戶說,這是小時候媽媽帶著做過的。


   此時電梯門已開,姊姊說:「你可以試試,你家這麼方便。」此時電梯門關上了,也將選擇權留給樓友鄰居吧!


 


   完成曬水,接下來就是大陣仗的端午大餐。


   開枝散葉的意思就是一個家像大樹一般繁衍茂密。


   父母兩人於一九四九年在基隆港找到了彼此,兩人先移居到臺灣宜蘭後,生了大姊、二姊、大哥(過世了)、三姊,然後又移居到桃園大溪。接著是我出生,然後又來了個弟弟。一家七口人,父母算是完成了二代傳承使命,母親也放下了傳統女性的重大生育責任。


   而今已經來到第四代子孫了,全員到齊總共二十二口人,也算陣容浩大。為大家準備一頓大餐,必須提早兩天回家準備。


   慢慢想、慢慢採買是必要的內在旅程,也是與母親同行的旅程。每位姊姊、姊夫、老弟、媳婦各自愛吃什麼?不能吃什麼?牙口咬得動嗎?吃辣嗎?減肥嗎?低碳水嗎?……每一個念想,每一次考量,到最後才會輪到自己。沒當過母親的我,好像突然明白了「母親」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將自我縮成小光球,將家庭放進心胸。


   我沒機會問母親她的人生夢想是什麼,因為那段時間,我正忙著活在「如何留在劇場工作」的夢想中,我的世界只有「我自己」,完全容不下他人,縱使物質貧乏也寧死不屈。因為看似無懼的傻勁兒,母親將擔憂轉為默默支持,為了我這個非假日才能回家的「劇場人」添飯加菜。


   是不是母親沒有機會實現她的人生夢想,才會特別珍惜這個小女兒的傻憨勁兒呢?是不是只要能平安回家吃飯、見上一面,她就選擇安住她那顆一直懸著的心呢?是不是午夜夢迴時,站在房間口端詳著被排練演出累倒床上、鼾聲大作的我呢?我已無從知曉。


   現在的我,走著類似母親的英雄旅程吧!


   終於來到了現在的年歲,可以更深刻的放慢腦中的影片,將二十二口之家的飲食習慣、生活休閒、娛樂偏好,一一放入每次聚會中。


   一般的認知是小孩子愛吃肉,大人愛吃菜,而我們這二十二口之家是小孩愛吃肉,大人愛吃肉。我則是會葷素搭配,健康不累,強迫大家要多吃纖維極多的蔬菜,並且花樣要多變,絕不能出現兩盤一樣的蔬菜;我會因為單調而不吃,因為無趣而排斥。這種心理狀態,我是在早已過了可以當「母親」身份的現在,才返璞歸真的向內體驗「母親」做飯時,背後那一張張嗷嗷待哺的嘴。


 


   端午那天是一邊準備紅燒肉,蒸上各式口味的粽子、涼拌黃瓜、芥菜炒牛肉、乾煎鮭魚、醋溜高麗菜、腐皮燉白菜,還有市場秒殺甘蔗雞。白米飯不能少,麵條肯定要,而心中仍掛記著樓頂曬的午時水。原來「母親」會有神的代理人稱號,是這樣來的呀?


   陸陸續續一家一家都到達。老弟也帶了他媳婦最愛那道忠貞新村的大薄片、雲南米線與豌豆粉。滿滿兩大桌的豐盛菜餚。


   還有一個青菜就可以開動了。不夠,還可以煮麵條,電鍋裡的粽子拿出來,飯在小電鍋裡,冰箱有涼拌黃瓜,雞湯在瓦斯爐上。


   我如今成為完成這頓飯的母親(煮理者),額頭有汗,不是累,不是熱,是壓力!


   腦中忽然冒出王維的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我站在瓦斯爐前熱到頭暈,後面坐著一群餓到頭上冒煙的家人們。


   大姊忽然叫我回頭看,一排排的家人坐著,拿著筷子等我入座。


   「你們先吃,青菜快好了。」我說著。他們一動也沒動坐著,堅持等我坐下一起開動。


   那時,心頭暖暖的,眼眶溼潤了,眼珠表面布滿了一層水,額頭汗滴一顆顆往下滑落前,像是立體的凸透鏡,映射著我專屬的宇宙蒼穹。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