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岸見一郎,牧野雅彥,梅田孝太
譯者:鄭寬量,嚴可婷
出版日:2024/10/1
定價:1,050元
優惠價:
72 折756元 68 折714元
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1 x 15 x 3.90 Cm
頁數:576頁
各界推薦
〔佛洛姆〕
◆ 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與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專文推薦
李崇建(薩提爾成長模式推手)
吳媛媛(《上一堂思辨歷史課》作者)
林耀盛(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
──必讀推薦
〔漢娜.鄂蘭〕
◆ 吳媛媛(《上一堂思辨歷史課》作者)專文推薦
周維毅(《小大人的公民素養課》作者、創新教學獎得主)
洪世謙(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
苗博雅(臺北市議員)
葉浩(政治哲學學者)
──好讀推薦
〔叔本華〕
◆ 厭世哲學家(《厭世講堂》作者,同名粉絲專頁經營者)專文推薦
林靜君(南港高中哲學課教師 )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
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 )
──悅讀推薦
作者介紹
《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獨》
岸見一郎
1956年出生,哲學家。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專攻西洋哲學史)。曾任奈良女子大學文學部非專任講師等職。專門研究希臘哲學以及阿德勒心理學。
著有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與古賀史健共同著作)、《阿德勒教你面對人生困境》(遠流出版)、《向阿德勒學習脫離生存的苦痛》、《哲學人生問答:17歲的特別教室》、《人生雖苦但仍得好好活著》等多部作品。
埃里希.佛洛姆
德國社會心理學者、精神分析學者。1900年出生於法蘭克福。於猶太教正統派的雙親呵護下成長。他在海德堡大學學習社會學、心理學與哲學。當納粹掌握政權後,佛洛姆移居至瑞士日內瓦,並在1934年搬至美國。
1941年,他發表了闡述近代個人的自我實現之書《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該書作為社會學典範至今仍受到讀者喜愛。其後,他的著作相繼出版,以《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 1956年),探究「愛」的本體、建議人們要落實對於愛的學習,以及《人心》(The Heart of Man. Its Genius for Good and Evil, 1964年)。1980年,在其80歲生日的前幾天,於瑞士穆拉爾托的自宅逝世。
《漢娜.鄂蘭:極權主義的惡夢》
牧野雅彥
1955年出生,畢業於京都大學法學院,取得名古屋大學研究所法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位。擔任過名古屋大學法學院講師、教養學院助理教授等職務,現為廣島大學名譽教授。專長為政治學、政治思想史。
著有《重建歷史主義》(日本評論社,2003年)、《馬克斯.韋伯入門》(平凡社,2006年)、《重建國家學》(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8年)、《羅加諾公約》(中公叢書,2012年)、《精讀鄂蘭「極權主義的起源」》(講談社,2015年)、《危機政治學》(講談社,2018年)等書。
漢娜.鄂蘭
哲學家、思想家。1906年出生於德國漢諾威的猶太家庭。在馬爾堡大學師從海德格、弗萊堡大學師從胡塞爾、海德堡大學師從雅斯培。在納粹政權出現的1933年,逃亡至法國,從事救援逃亡猶太人的活動。1941年,逃至美國後,於1951年取得公民權。曾擔任過柏克萊、芝加哥、普林斯頓、哥倫比亞等大學的教授、客座教授等。1975年,其69年的人生畫下句點。
著作有《極權主義的起源(共3冊)》(1951年)、《人的條件》(1958年)、《論革命》(1963年)、《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1963年)等書。
《叔本華:在充滿慾望的世界求生存》
梅田孝太
1980年生於日本東京都。上智大學哲學研究所哲學博士,現任上智大學專任助理教授。專長領域為哲學、倫理學、批判性思考。
著有《尼采:向內而非向外的思想》(法政大學出版局,2021年);合著《思索德希達與死刑》(高桑和巳編著,白水社,2018年);合譯《暴力:沒有邊界的思考》(理察.雅各布.伯恩斯坦著,齋藤元紀審訂,法政大學出版局,2020年)、《人文主義的語言思想:洪保德的傳統》(尤爾根.特拉班特著,村井則夫等審訂,岩波書店,2020年)等書。
阿圖爾.叔本華
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1788年生於但澤(現名為格但斯克),父親是富裕的貿易商,母親是作家。年少時隨著父親在歐洲各國間旅行,這樣的經歷對於他的世界觀與哲學觀帶來相當大的影響。自父親過世後,他在1809年進入哥廷根大學修習自然科學與哲學。
1819年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1820年獲得柏林大學私講師資格。
叔本華的名字廣為世人所知,是因為1851年出版的晚年著作《附錄與補遺》,在日本則以《讀書論》、《自殺論》、《知性論》等篇章的譯本廣為流傳。戰前的日本年輕人將叔本華與笛卡兒、康德並列,簡稱為「笛康叔」,盛行一時。
內容簡介
「佛洛姆」──人生的意義,唯有自己能決定。
「漢娜.鄂蘭」──以守護真相與實際行動,抵抗極權主義。
「叔本華」──引領你從煩惱與內心糾葛解脫。
▍ 佛洛姆要你:活出自己的人生,不害怕與眾不同。
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作為「消費人」、「組織人」,無論自身知曉與否,皆遵循著一切權威,甚至沒有意識到依循權威的自己。
由於沒有真正的「自己」,便只能窺看「他人」臉色,遵循「他人」意見,無法活在「自己」的人生裡。
▍ 漢娜.鄂蘭疾呼:極權主義運動會破壞國家本體。
極權主義並沒有消失,也不算遙遠。
造就極權主義的各種因素即使在現今也仍持續存在。
以全球化之名進行的事物、金錢、跨越國境的移動與交流,使得經濟差距擴大,民族、種族之間的對立也隨之不斷產生。
與經濟聯手的科學技術也正進行著,並持續改變人們一直以來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狀況中,「極權主義」不僅改變了樣貌,再次登場的危險反倒正在擴大中。
▍ 叔本華告訴我們:在慾望與匱乏之間,幸福與痛苦可以共存。
閱讀叔本華的哲學,會在我們心底形成庇護所。
這種庇護所能幫助我們擺脫「生存的意志」,以及「意志」產生的一切「迷妄」,在內心保留自由的空間。
叔本華當頭棒喝、略帶諷刺針砭的言論,有助於減輕你的人生煩惱。
◆ 關於〔青春哲學三部曲〕出版企劃
《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獨》
《漢娜.鄂蘭:極權主義的惡夢》
《叔本華:在充滿慾望的世界求生存》
三位思想家的三個主題,簡單扼要歸納思想精華。
① 闡述究竟這是什麼樣的思想(概論)
② 這種思想為什麼會誕生(時代背景)
③ 現在為什麼應該閱讀這樣的思想(當下能如何應用)
從以上三個方向探討關於個體、人生、社會、政治與國家等主題,是能一氣呵成讀完的「當代思潮」精巧一冊!
〔專家導讀精要〕
《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獨》
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與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佛洛姆,一個將哲學與社會學注入精神分析理論的心理學大師,這使得他的理論思想對於「人與他的社會環境」間的辯證關係更立體的呈現出來: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如何在一個現代世界的環境條件下形塑自己的命運?我們如何能夠避免現代資本主義對我們人格不知不覺的扭曲?我們如何正確的判斷、並且穩健的找到追求自由、靈魂、愛情的社會資源並完成自己成熟人格的陶成?這是他認為身而為人不能不好好琢磨的生命課題。
然而,佛洛姆的經典著作不少,且佛洛姆撰寫的方式相信對許多讀者而言也造成不小的障礙。這時,找到一本適合用來引領生手上路的介紹性書籍是不可或缺的。
日本思想家岸見一郎的這本《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獨》,敘事精簡俐落,說理提綱挈領。我向讀者推薦這樣一本精煉的書籍。
《漢娜.鄂蘭:極權主義的惡夢》
吳媛媛(《上一堂思辨歷史課》作者):
排他性、領袖崇拜、恐怖政治、隱匿或捏造真相等等,這些極權的「因素」仍然存在於今天的社會。
儘管鄂蘭強調,這些因素並不必然會導致極權政體捲土重來,作者邀請讀者一起進行幾個政治思考實驗,想想在全球化的今天,物品、金錢和人的跨國移動和交流,導致經濟差距擴大和國族、種族間的對立,煽動人民不信任和不安的領導者出現,同時科學技術進步也正在改變人類原有的生活方式。
在這樣的情況下,極權的「因素」會用什麼樣的形式出現,可能會帶來哪些風險?
鄂蘭的著作在今天仍能受到廣泛關注,正是因為她引導人們直視歷史和人性的深淵。閱讀鄂蘭,就是在思考抵抗極權的處世原則。
《叔本華:在充滿慾望的世界求生存》
厭世哲學家(《厭世講堂》作者,同名粉絲專頁經營者):
叔本華的哲學雖然承繼了西方哲學傳統,但又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儘管至今仍有許多爭議,卻啟發了無數後世哲學家,成為「後現代思潮」的先驅,這正是他對當代世界的巨大貢獻。
叔本華對宇宙本質是盲目衝動的「意志」理論,不僅被尼采繼承並發展出「權力意志」與「超人」學說;他對「身體」與「無意識」的重視,也啟迪了現代藝術,如象徵主義詩歌和現代主義繪畫等。叔本華雖然悲觀厭世,卻為這個世界帶來了繽紛美麗的色彩。
無論悲觀還是厭世,對叔本華來說,這其實源於他對宇宙真相的深刻領悟,並因此激發了他對解脫的追求。因此,厭世只是起點,如何度過人生才是終極的意義所在。
閱讀叔本華的著作,如同見證一位西方哲人對人生的深入探問,以及他在慾望與匱乏之間的奮鬥,最終踏上求道之路的身心成長之旅。我認為,叔本華的哲學對於二○二四年的「厭世代」仍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啟迪意義。
〔內容重點〕
《佛洛姆 : 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獨》
.逃離「拜金世界」轉向「靈魂救濟」。
.現代人的根本病因在於害怕「孤獨」。
.權威有兩種:「合理的權威」與「不合理的權威」。
.要幸福地活著,就要傾聽良心。
.「逃避自由」就能掌握人類心理根源。
.自己的人生意義,唯有自己能夠決定。
.非生產性取向與生產性取向。
.為了落實「成熟的愛」,你需要做的事。
.無懼於面對真實且具生產性的人生。
《漢娜.鄂蘭 : 極權主義的惡夢》
.由反猶主義開始的種族滅絕。
.可怕之處在於:正因為是「一般的人們」才會遭到牽連。
.民族國家的解體與階級、階層集體消失。
.彼此互無關聯、漠不關心的人類集合=「大眾」的誕生。
.比起事實,意識形態更為猖獗的世界。
.揭發「潛在敵人」與「慈悲之死」。
.在政治世界裡跋扈的隱瞞與虛構。
.能夠對抗極權主義的兩種主體:真相與行動。
.澈底守護「共同的世界」。
《叔本華:在充滿慾望的世界求生存》
.叔本華在年少時目睹人類社會的「悲慘處境」。
.世界只不過是「虛妄的幻象」。
.為了從慾望獲得解脫而「否定意志」。
.從「惡」中獲得解放的「共苦」與「藝術」。
.給日本年輕人帶來衝擊的「青春哲學」。
.與人往來變成在「比賽演技」。
.與其隱瞞缺點,不如坦誠表露。
.對於主張「何必來到這個世上」的反出生主義,提出「救贖之道」。
導讀/推薦文
《叔本華:在充滿慾望的世界求生存》
〈推薦序〉一個厭世主義者的成長之旅
──厭世哲學家(《厭世講堂》作者,同名粉絲專頁經營者 )
叔本華是十九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德國哲學家之一,但他也充滿爭議。二十世紀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對叔本華持輕蔑態度,將他稱為「悲觀主義者」,並形容他的哲學「淺薄」,甚至質疑其真誠性。叔本華提倡人生不值得過,但他本人卻過著舒適的生活,依靠豐厚的遺產,天天上餐廳享受美食,風流成性,且對死亡極度恐懼。難怪羅素會說:「他完全是自私的。很難相信,一個深信禁慾主義的人,竟從來不曾實踐自己的信念。」
儘管如此,我對叔本華的哲學還是感到相當親切,因為他並非典型的「西方」思想家。他熱愛印度哲學,其思想與佛學相近,並影響了許多中國近現代學者。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晚清思想家王國維,他深愛叔本華的哲學,並以之闡釋《紅樓夢》,撰寫了《紅樓夢評論》,徹底改變了《紅樓夢》的命運,使其成為中國最偉大的小說。如果沒有叔本華,《紅樓夢》今日的地位或許難以想像。
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多數思想家不認為宇宙是虛假或墮落的。例如柏拉圖和斯賓諾莎,都主張宇宙的本質是完美的理念或神性,認為人類的存在是有意義和希望的。西方哲學有崇尚光明的傳統,與此形成對比,叔本華的哲學卻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他認為世界是虛幻的,而宇宙的本質則是「意志」,而非完美的理念或神性。
叔本華所謂的「意志」是一種全然盲目、沒有任何價值意識的「求生存」的欲力,可以簡單理解為「食色性也」的動物性欲念。如果宇宙的驅動力是這種盲目的無意識,那麼宇宙的存在本身就沒有任何意義或價值可言。
在這種宇宙觀的指導下,叔本華認為人類的生命只是一個追求慾望滿足的過程,飢餓時想吃,飽暖時則追求淫慾,一旦得到滿足,又會陷入無聊,直到新的渴求再次出現。如果人生的本質如叔本華所說,僅是「滿足」與「匱乏」之間的擺盪,那麼人生確實沒有什麼值得活的了。
然而,這只是叔本華哲學的起點,而非終點。顯然,他並不主張人應該像蟲一樣,僅僅只會吃與蠕動,否則他又何必寫這麼多書呢?叔本華認為,雖然人與萬物的本質都是「意志」,但「意志」也有高低之分。
簡而言之,人類的意志可以分為「知」與「感」兩方面:
這裡再次顯示出叔本華與西方哲學的巨大差異。西方哲學重視「知」,強調思辨與系統性,因此發展出了龐大而精密的邏輯學與知識論,並最終孕育了科學。相比之下,叔本華和東方哲學則更重視「感」,追求身心的安頓與內外統合,最終旨在達到終極的「解脫」。
叔本華認為,人一生都受制於「意志」(欲),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從而眾生皆「苦」。人唯一的出路便是「求解脫」,而解脫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藝術欣賞(尤其是音樂),使人暫時脫離現實,進入物我兩忘的閒適狀態;另一種則是「意志之否定」,即通過某種程度的禁慾,消滅或克制自身的意志,才能超脫其制約,達到真正的解脫,進入類似佛家所謂「涅槃」的境界,那才是身心得以真正安定的狀態。
儘管叔本華的哲學受到康德的啟發,並在「現象」與「物自身」的二分架構下展開思考,但由於他引入了印度哲學「梵我合一」的觀念,因此他提出了「意志」的概念,將「現象」與「物自身」的二分架構統合起來。
對叔本華而言,整個宇宙都是「意志」的投影,是虛幻不實的表象,唯有「意志」是真實的存在;就此而言,「意志」就相當於康德所謂的「物自身」。然而,問題在於:在這個虛幻不實的宇宙中,我們該如何觸及到「意志」這唯一的真實呢?如果「我」就是「意志」,那麼「我」又該如何觸及「意志」本身,甚至超越「意志」的束縛呢?
這時,「身體」的重要性便顯現出來了──叔本華是少數特別關注「身體」的西方哲學家。在西方哲學傳統中,「身/心」通常是二元對立的,心是主宰者,身則是物理性、被動式的存在。然而,叔本華卻顛覆了這種「身/心」對立,將兩者統合起來。
叔本華認為,「我」就是「意志」,也就是「身體」,這三者是一體的。雖然我們的肉身是虛幻不實的假象,但身體並非僅僅是外在的肉身,而是貫通內外的樞紐,它提供了一條通向內在意志之路,使我們得以藉由身體的修煉觸及「意志」,甚至超越「意志」,進入「涅槃」——這正是叔本華特別重視「感」的根本原因。
綜上所述,叔本華的哲學雖然承繼了西方哲學傳統,但又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儘管至今仍有許多爭議,卻啟發了無數後世哲學家,成為「後現代思潮」的先驅,這正是他對當代世界的巨大貢獻。叔本華對宇宙本質是盲目衝動的「意志」理論,不僅被尼采繼承並發展出「權力意志」與「超人」學說;他對「身體」與「無意識」的重視,也啟迪了現代藝術,如象徵主義詩歌和現代主義繪畫等。叔本華雖然悲觀厭世,卻為這個世界帶來了繽紛美麗的色彩。
無論悲觀還是厭世,對叔本華來說,這其實源於他對宇宙真相的深刻領悟,並因此激發了他對解脫的追求。因此,厭世只是起點,如何度過人生才是終極的意義所在。閱讀叔本華的著作,如同見證一位西方哲人對人生的深入探問,以及他在慾望與匱乏之間的奮鬥,最終踏上求道之路的身心成長之旅。我認為,叔本華的哲學對於二○二四年的「厭世代」仍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啟迪意義。
《漢娜.鄂蘭:極權主義的惡夢》
〈推薦序〉在「快速、有趣、應用性」三者之間取得平衡,思考抵抗極權的處世原則。
──吳媛媛(《上一堂思辨歷史課》作者)
為何在今天需要了解漢娜.鄂蘭?
為使台灣讀者能輕快進入當代思潮的核心,遠流推出「青春哲學三部曲」,囊括佛洛姆、漢娜.鄂蘭與叔本華重要著作與思想。三本書的內容均環繞著三個問題:(1)這是什麼樣的思想?(2)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思想?(3)為什麼我們在今天需要了解這個思想?期待在「快速、有趣、應用性」三者之間取得平衡,成為讀者探究廣大知識世界的入口。
本書作者牧野雅彦是長期研究漢娜.鄂蘭思想的學者和譯者,曾為鄂蘭的兩部主要著作《極權主義的起源》、和《人的條件》撰寫導讀專書。由他來回答以上三個問題,是再適合不過的。
漢娜.鄂蘭著作等身,光是《極權主義的起源》中譯本就有上中下三冊,五十多萬字,其龐雜的架構、歷史背景知識的門檻、冗長艱澀的語句,都容易讓人望而卻步。在本書當中,作者用前半部提煉了鄂蘭針對極權體制提出的重要論述。並且在後半部進一步闡述這些思想結晶對今天的我們有何意義。對忙碌的現代人,或想一窺思想巨作的年輕讀者來說,我相信這本精心編排的小書會是一個很好的入門和契機。
所以,為什麼我們在今天需要閱讀漢娜.鄂蘭呢?
我記得小時候,每次經過路邊有人在辦喪事或是發生交通事故,媽媽都會把我的眼睛遮起來說:「轉過頭,不要看!」出於一種對凶煞之氣的避諱,「別過頭」敬而遠之,常是一種自保策略。
面對人類歷史上的凶厄和悲劇,我們又該如何思考和自處?是別過頭,希望它不會重演,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還是用「萬惡的○○」一句話來草草收拾?
歷史上從來不缺乏暴力以及對人權的侵害,然而其傷亡規模、瘋狂、以及滲入全體群眾的程度,很難與近代極權國家,如納粹德國和蘇聯匹敵。漢娜.鄂蘭選擇冷靜直視這些泯滅人性的政治浩劫,並一步步往前推,試著推導出導致社會陷入極權狂潮的各種「因素」,也分析極權政體的各項特徵。
排他性、領袖崇拜、恐怖政治、隱匿或捏造真相等等,這些極權的「因素」仍然存在於今天的社會。儘管鄂蘭強調,這些因素並不必然會導致極權政體捲土重來,作者邀請讀者一起進行幾個政治思考實驗,想想在全球化的今天,物品、金錢和人的跨國移動和交流,導致經濟差距擴大和國族、種族間的對立,煽動人民不信任和不安的領導者出現,同時科學技術進步也正在改變人類原有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極權的「因素」會用什麼樣的形式出現,可能會帶來哪些風險?
鄂蘭的著作在今天仍能受到廣泛關注,正是因為她引導人們直視歷史和人性的深淵。閱讀鄂蘭,就是在思考抵抗極權的處世原則。
《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獨》
〈推薦序〉敘事精簡俐落,說理提綱挈領
──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與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不同於二十世紀前半葉由佛洛伊德與榮格主導的精神分析理論,在西方二十世紀後半精神分析理論的一個重要變革是融入更多的哲學與社會學維度。
我們後來所熟悉的幾個名字,如佛洛姆、馬庫色、拉岡、齊澤克……他們除了將原有的精神分析理論規模注入新時代的哲學思維外,同時也將精神分析的重點從內在心理拖出來放置到外部社會條件檢視。這使得精神分析理論更具有現實性和批判性。
佛洛姆(Eric Fromm, 1900-1980),一個將哲學與社會學注入精神分析理論的心理學大師,這使得他的理論思想對於「人與他的社會環境」間的辯證關係更立體的呈現出來: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如何在一個現代世界的環境條件下形塑自己的命運?我們如何能夠避免現代資本主義對我們人格不知不覺的扭曲?我們如何正確的判斷、並且穩健的找到追求自由、靈魂、愛情的社會資源並完成自己成熟人格的陶成?這是他認為身而為人不能不好好琢磨的生命課題。
從過去課堂上教學經驗中同學們的反應與回饋,以及國內這些年不斷有佛洛姆著作新譯本相繼推出,推想佛洛姆的著作和我們目前臺灣實際的生活情境有許許多多共鳴的地方。
然而,佛洛姆的經典著作不少,且佛洛姆撰寫的方式相信對許多讀者而言也造成不小的障礙。這時,找到一本適合用來引領生手上路的介紹性書籍是不可或缺的。
日本思想家岸見一郎的這本《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獨》,敘事精簡俐落,說理提綱挈領。我向讀者推薦這樣一本精煉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