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陸敬忠 / 主編
出版日:2024/7/31
定價:400元
優惠價:
75 折300元 72 折288元
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1 x 15 x 1.30 Cm
頁數:248頁
作者介紹
主編 陸敬忠(Jing-Jong Luh)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詮釋學與文化際哲學研究室主任。
德國Forschungszentrum Internationale und Interdisziplinäre Theologie之Global Network成員,德國Bad Homburg Forschungskolleg Humanwissenschaften資深研究員,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heology and Rationality成員,Future Earth Taipei之Sustainability in the Digital Age成員。多項國科會(科技部)跨校多年期整合型計畫案總主持人。
主要著作:Gadamers Hermeneutik: Ihre Entwicklung, ihre systematische Bedeutung und ihr Verhältnis zu Hegels Dialektik(Köln: Hundt, 1998),《哲學詮釋學——歷史、義理與對話之「生化」辯證》(2004),《西洋哲學導論——哲思核心理念生成發展史》(2007),《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論叢總主編,Scriptura, Geist, Wirkung: Systemperspektiven auf 500 Jahre Reformation im Kontext des Fernen Ostens(TBT 207, De Gruyter)主編,Sino-Christian Studi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ble, Theology & Philosophy(AH&CI)創始人及編輯等。
內容簡介
AI時代已經來臨!
然而,即使科學界霍金、尤其AI教父辛頓,甚至全球化企業界大亨馬斯克,紛紛以各種不同公共方式疾呼,人類應重視AI發展對全人類之危險乃至世界性危機!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自2020年起舉辦多場人文與AI對話論壇,並於2022年6月18日舉辦「人本AI論壇——東方觀點」作為第一次開放性結論,本書為該論壇重要論述之集結,這應是臺灣、華文界甚至全世界第一次關於AI與人文對話並朝向東方觀點之演講集錄。
講者暨作者包含:
領航AI研究學者蘇木春教授
歐陸科學哲學大師苑舉正教授
領導AI業界研究學者栗永徽所長
驅動跨人文界AI界前沿學者李崇禧教授
應用大數據及AI技術分析學者楊鎮華教授
英美哲學跨領域大師林從一教授
發展人文社會AI應用研究學者王道維教授
中國哲學人文界大師楊祖漢教授
本書呈現AI科技與人文精神之交流對話,並從世界趨勢走向東方觀點,不但再現上述論壇之豐盛宴饗,也期能開創全球東西南北方就AI與人文對話,並揭示全人出路的契機!
目錄
序言:美麗的新世界
葉永烜 ∕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
導論:AI新世紀?從人的形象到體系性對話
陸敬忠 ∕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我們該如何面對人工智慧的衝擊?
蘇木春 ∕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人工智慧與自然智慧的博弈
苑舉正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AI也有可能被駭?反思可信任AI之重要性
栗永徽 ∕ 鴻海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所
▍人工智慧革命與法制典範轉型
李崇僖 ∕ 臺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
▍以人為本的永續教育
楊鎮華 ∕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從人類與AI的主奴辯證到X.A.I.
林從一 ∕ 華梵大學校長
▍從《中庸》的人性觀來看人工智慧倫理學的建構
王道維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
▍AI時代的來臨與人之所以為人的反思
楊祖漢 ∕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編後語
各篇英文摘要
精彩試閱
人工智慧的中庸之道
我現在基本上不對年輕人做判斷,因為我自己有孩子,跟他們聊天後才發現,他們的生活已經與我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成長於電子產品的時代。
這個例子顯示出不同世代之間的差異和認同感。我的學生助理和兒子都對EDG的世界大賽非常期待,對這場比賽感到興奮。這場比賽是中國隊對韓國隊,他們可能在這場比賽中找到了某種認同。而我對這些比賽並不了解,無法理解他們的興奮。
同時,在那天晚上北京下了第一場大雪,很多老人看到年輕人跑出來感到不解,不明白為什麼年輕人看到雪這麼興奮,而年輕人也不理解為什麼老人看到EDG獲得冠軍卻不感到興奮。
這個開場白的主要目的是告訴大家,機器人的可能性已經出現在我們周圍。目前為止,電影作品如《魔鬼終結者》、《人工智慧》和《變人》等都在探討人工智慧與倫理道德的問題。因此,當我們看到一張明明是機械,但眼神看起來很像人的圖片時,就能明白這是《變人》所要表達的概念。該機器人在嗅覺、味覺、視覺、觸覺、聽覺和情感上都與人類一樣,使得我們無法區分它與人類之間的差別。
在哲學中,學過笛卡兒的人尤其熟悉他的夢之論證(Argument of Dreams)。
在臺大的哲學概論課程中,我會問學生:「誰認為自己可以把夢裡和夢外分清楚?」很多人都會舉手。我問一位同學:「當你在夢中夢到自己即將開車衝向懸崖時,你害怕嗎?」同學回答:「害怕,但那是在夢裡。」我接著問:「你當下害怕時,你是真的害怕,還是假害怕?」同學說:「真的害怕。」我再問:「那你真的開到懸崖底下時,你害怕嗎?」同學回答:「也害怕。」
所以,夢裡、夢外害怕的感覺是一樣的嗎?答案很明顯,就是它們是一樣的害怕。這正是笛卡兒所指出的,只要在感覺上完全一樣,人們就無法分辨。甚至可以預測,機器人成功的可能性與色情產業有關,因為在這方面,人們的感覺經驗、刺激和動機最為強烈,目前互聯網上的網頁也以此方面最為發達。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科技人士,如馬斯克,認為元宇宙在未來一定會成功,我們有可能生活在平行宇宙之中。然而,哲學家們持相反意見,認為這不可能成功,否則人類的本質意義將不存在。今天,我們要強調的是,有這兩種極端的人,而且他們之間的差別不僅很大,還非常有意義,尤其與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密切相關。
關於價值判斷,哲學界普遍接受亞里斯多德的「中庸原則」(Doctrine of Mean)。在人工智慧是否能夠取得全面成功的問題上,我們應該站在中間:認為絕對不會成功的人過於堅定,而認為一定會成功的人則可能只是表達他們的美好想像。極端立場總是有缺陷,而中庸立場更符合情理。
──摘自苑舉正,〈人工智慧與自然智慧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