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封

讀金庸偶得(重出江湖版)

作者:舒國治
出版日:2024/9/1

定價:360
優惠價: 75270元  72259元  

試閱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1 x 15 x 1.55 Cm

頁數:240頁


各界推薦

為舒哥《讀金庸偶得》推出新版而高興!這本書非常奇特,也很精彩。

——作家洪愛珠

《讀金庸偶得》是青年舒國治的閱讀筆記,也是「如何建立宇宙觀」的教科書,是提供給未來幾個世代創作者們的重要參考書。

——金庸博物館內容總監周悌

熟讀金庸小說的我,原本未必能將書中道理落實運用於己,可一經《讀金庸偶得》的書中文字稍加點撥,原來再親近不過的武俠巨著,瞬間化作我最願意服從的人生導師。

──台大金庸研究社創社社長錢怡嘉


作者介紹

舒國治

 

散文家。    一九五二年生於台北。    以極強烈的個人風格及生活態度撰寫出好幾種類型的散文而著稱於文壇。    甚至被稱為「舒式風格」。    這些題材,概有:一、旅行與浪跡(《理想的下午》、《遙遠的公路》)。二、台北(《水城台北》、《台北游藝》)。三、小吃(《窮中談吃》、《台北小吃札記》)。四、日本遊賞(《門外漢的京都》、《門外漢的東京》)。五、後民國憶舊等審美(《憶楊德昌》、《我與寫字》)。

事實上,他觀照之題材,遠不止此。    他對於電影、音樂,也著墨不少。    再就是,他於武俠小說,也頗有鑽研,《讀金庸偶得》一書便是他最早的一本書。


內容簡介

武俠文學的初心,舒國治四十年前出的第一本書!

以散文家的敏銳,推理出金庸武俠的書寫藍圖。


品讀金庸,感受舒式風格的魅力──《讀金庸偶得》是遠流「金學研究」叢書改版次數最多的一本。它的獨特魅力有三:一是作者舒國治是台灣打造「舒式風格」書寫的文人作家,至今仍持續創作;二是此書不同於一般遊戲評論文章,而是從「武俠」形塑的真實世代與文學想像,有脈絡條理地逐步描繪;三是整體裝幀獨樹一幟,一以貫之作者的個性。

老靈魂的雋永文字,老時光的深情注解──重讀金庸小說,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重讀此書,字字散發的凝鍊質感,句句揭示的扎實論點,洋溢在字裡行間對「武藝社會」的鉅細探索和充分架構,金庸又如何將之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在思想與寫法上的特點,讓金庸小說不朽,讓評析文章雋永。

2024年新版序,一場四十年的回望──舒國治說,那年他剛退伍,接到沈登恩的邀稿電話,他於金庸小說再熟習不過,二話不說就答應而書成。四十年後,也是二話不說就應允寫一篇新序。就像八十歲的金庸重讀四十歲的金庸而有「新修版」;這樣的一種回望,是對金庸作品的回望,對自己當年撰述情感的回望,對一個讀武俠年代的回望……

【深情不悔推薦】

楊照(作家)

洪愛珠(作家)

周悌(台灣金庸館內容總監)

錢怡嘉(台大金庸研究社創社社長)

【內容簡介】

金庸的書一出,於我言,武俠書的終極版於焉出矣。

至此,別的武俠書再不用看矣。

 

金庸的作品,其最大特色,若得簡言以蔽,則為寓文化於技擊,

而將中國人數千年來之生活心得一絲絲滲入其武俠小說中。

 

此書寫成於一九八二年,三十歲的舒國治。作家的第一本書,總帶有一種野生的氣息,某種獨一無二的印記與特質,以書的形式,也許早在那一刻就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之後的著作都是一種修正。

形式上,《讀金庸偶得》珍貴而彌新地保留了「舒式風格」的文字外;主題上,透過書寫金庸,亦呈現了古典文學世界裡,點評作家的某種範式──散論之下有系統,表意之餘有情懷。從「名義的斟酌」、「武藝小說的練功本質」、「金庸的武藝社會」、「金庸思想上的特色」,到「金庸的寫法」,不但身歷體會俠客的生活與心理狀態,也探究感觸金庸的創作手法與意念,豈止是「偶得」而已?

兩篇分別隔了十六和二十六年的序言,收入書中,注入了親切又溫情的時代記憶。舒國治感性直言,「我和武俠小說,竟皆是那時代的產物」,甚至,「壓根我把自己活成了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那樣一個在臺灣讀、寫武俠小說的黃金年代,令人悠然神往。

【封面設計構想與意境】

此為初版時作者原意設計的封面。

圖中荒山小徑,兩人交錯而過,

一或是武人,一或是尋常樵夫,

不自禁蘊含金庸武藝社會竟是建築在尋常社會之上。

2024新版,配以青瓷般的「秘色」作為底色。


目錄

二○二四新序:憶那些逝去的武俠年月

一九九八版序:武俠小說及其世代 

壹、名義斟酌 

貳、武藝小說的練功本質 

參、金庸的武藝社會

  一、武藝社會建築在尋常社會之上 
  二、武藝社會的構成分子 
  三、武藝社會在意識上的疆域 
  四、武藝社會的規矩與習例

     甲、不可偷學別人武功 
     乙、長幼有序,尊卑分明 
     丙、男女平等 
     丁、老少平行 
     戊、武人最好面子 
     己、武人最重信義 
     庚、正邪對立 
     辛、師擇徒,徒擇師 

  五、武藝社會的生活概況與營生方式 
  六、武藝社會的人生追求 
  七、武人的修文情形 
  八、武藝社會的社交情形 


肆、金庸思想上的幾個特色

  一、兩儀觀 
  二、人物情形 

     甲、沒有朋友或特殊的交友方式 
     乙、少有隱私 
     丙、忙縈於事 
     丁、賴於裝具,役於財物 
     戊、為人願死 
     己、為情所苦
     庚、小結|兼談一二人物 

三、喜寫小孩 
四、不安的潛意識 
五、愛情本事 

     甲、愛情在金庸小說中的重要性 
     乙、愛情中吃苦的一方 
     丙、愛情中的宿命論 
     丁、尋常理念在愛情中的移變 
     戊、愛情中「用強」「使惡」的結果 
     己、情海風波,殘暴女子 
     庚、二三女子情形 
     辛、金庸於愛情之背負 

  六、結語|寓文化於技擊 


伍、金庸的寫法

  一、武藝小說是類型作品 
  二、武藝小說這種類型的文學觀 

     甲、不重寫實 一七九
     乙、設境於古代,託身於歷史 
     丙、史筆概記的文字 
     丁、固定工具的使用 
     戊、在敘述時作者與讀者不避互見 
     己、單一調的美感要求 

  三、金庸的情節 
  四、金庸的懸疑 

附錄:小論金庸之文學 


導讀/推薦文


IP秘笈,金庸武俠的宇宙觀──讀《讀金庸偶得》之偶得



周悌(台灣金庸館內容總監)


 


過去二十幾年,我是個「做電影的人」。


眾所周知,電影是個極為華麗的高風險產業:璀璨的鎂光燈和奢華的紅毯以外,絕大部分的電影從劇本創作開始,經歷拍攝與後製,直到上映後的票房分潤,短則三年,長則超過十年;這期間變數極多,再加上電影製作和宣傳發行的高昂成本,使打造夢想的大銀幕產業,成為「成王敗寇」的殘酷舞台。


因此,以「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為代表的「IP電影」,很長一段時間成為「市場與投資保證」的聖杯。想一想:在漫威電影最好的那些年,每部電影都是下一部電影的預告片,而每一部電影上映前,就已經有無數早已熟悉電影背景,買了各種衍生性商品,卻又急於知道新上映的電影會帶來什麼驚喜的觀眾。


對於創作者和出品方來說,這是多麽誘人的模式?


那麼,「IP電影」又是怎麼煉成的呢?


「建立宇宙觀」。


很多年前,有投資人這樣問我時,我斬釘截鐵地立刻回答。


 


什麼是「IP電影」?


首先,它必須是有「衝擊力(Impact Power)」,夠震撼,讓人們願意不斷追著最新內容;再來,它必須具備讓粉絲付錢的實力,同時,也必須能夠基於特定「設定」,依此產生源源不絕的新內容,就是「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


要做到這些,除了「故事好看」這個基本要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讓粉絲能夠認同、並且熟悉某個特定宇宙」的「規則」;於是,當其他故事或電影必須花許多成本介紹這個故事的各種「規則」時,「IP電影」的粉絲已經各種討論與預測新故事會有哪些驚喜,進而創造了巨大的流量與經濟獲利。


金庸武俠,就有著極為完整的「宇宙觀」。


比如說:熟悉金庸武俠的人們都知道「武林」不是一片森林、「江湖」不是一座湖,而「內力」不是超能力,「武林盟主」則是某種具備強大影響力的身分。


同時,也會認為「六脈神劍從身體內逼出酒水」是可以接受的,基於同樣的道理,一個人中了劇毒,是可以用「內功」把毒排出去,或者包起來。


這些共通的規則,讓世界變得更「可靠」與「可信」,於是,讀者在閱讀時,就不會疑惑「人怎麼可以隨著樹梢擺盪」,而更關注金庸武俠世界中最珍貴的寶藏:那一千多個人物,跟著他們一起開心,一起哭泣,一起看見生命中的許多可能。


這就是金庸武俠的魅力,同時,也是IP的力量。


 


當然,在經歷過漫威電影王朝的今天,以後見之明來觀察與分析,是相對容易的;但是,金庸創作《射雕英雄傳》已經是七十年前的事情了,在那個時代,能在亞洲建立如此扎實的、涵蓋多個故事的「共同宇宙觀」,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同樣的,今天我們用「漫威電影宇宙」的經驗來思考,並不是太了不起的事,但在舒國治老師寫作《讀金庸偶得》的四十年前,竟然就有如此見識與格局,在「宇宙觀」一詞尚未普及(甚至可能尚未出現)的時代,剛剛退伍、年方二十出頭的青年舒國治,竟然就能逐步分析出金庸武俠世界的「宇宙觀(規則)」,就很令人佩服了!


更不用說:書中的分析極為深刻,雖是以較早版本的金庸武俠為分析對象,但其縝密的思路,依然可以作為今天希望建立「宇宙觀」的朋友們學習。


 


對我來說,這本《讀金庸偶得》是青年舒國治的閱讀筆記,也是「如何建立宇宙觀」的教科書,是提供給未來幾個世代創作者們的重要參考書。當然,在四十年後的今天回頭看,會有不同的況味,但這同時也是閱讀本書的趣味之一:江湖未老,寶刀仍利,我們就此看見少年俠客初入江湖的爽利。


誠摯推薦。




如師如友的切磋


錢怡嘉(台大金庸研究社創社社長) 


 


初識舒國治先生的《讀金庸偶得》一書,是在學校總圖書館二樓,那常為我流連難去的武俠小說冊列之間,一本輕薄低調,如鄰家絮語般的五字書名,「讀金庸偶得」,親切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毫不猶豫取下此書,展開扉頁,金庸思想上的「兩儀觀」跳入眼前,以楊過和小龍女的「天殘地缺」為引,其餘各書中的兩儀映像為繼,大如《笑傲江湖》中曲洋與劉正風之間的一「曲」一「正」,小似《倚天屠龍記》的金冠、銀冠小蛇相偎相依。作者舒國治先生詳敘金庸長短小說中兩儀輝映的意趣,在舉隅之中又不失其獨見,讓我心有所悟,很快借出帶回,並閱畢此書。


從頭至尾的重新閱讀,令我忽然明白,原來作者在書名中「偶得」的那一「偶」字乃是大大自謙。這本看似輕描淡寫的薄冊,其實次序井然,定義明確,從我們慣稱的「武俠小說」一詞正名為「武藝小說」起始,寫到「練功」的本質,並進一步透過其定義下的規矩,分類詳述金庸小說中的社會常態、思想特色、文筆情節。全書綱舉目張,一氣呵成,毫不辜負分類上的「金學研究」四字,又豈只是所謂「偶得」而已?


透過精準的章節劃分與文字遞進,舒國治先生的這部著作中,我想主要能得一「深」字。在「武藝社會」一章裡,引領讀者走入書中人物的世界,令讀者身歷其境體會武者與俠客們生活的環境,使角色的作為和習性一瞬間豐富且立體;到了「思想特色」一章,讀者不僅能深入窺探各種角色的心理狀態,亦能對金庸先生寫作時的心態與意念有所感觸,照見這位文學巨擘的價值觀及人生觀。最後的「寫法」章中,一方面統整前面篇幅的未發之言,一方面以平劇及電影對中外小說文字譬喻對比,剖析金庸小說的特長,回溯「武藝小說」為一類型小說的特色,儼然寫作教科書。


回到一開頭走入圖書館的畫面,那時我本覺思緒淤塞,心頭煩亂,為了人際關係的矛盾困擾不已。然而讀過「兩儀觀」一段文字,我卻頓悟「我即我,他即他」的道理,人與人之間本來不必強求迎合而來的相同,而更能用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互補完全。熟讀金庸小說的我,原本未必能將書中道理落實運用於己,可一經《讀金庸偶得》的書中文字稍加點撥,原來再親近不過的武俠巨著,瞬間化作我最願意服從的人生導師。


除此之外,作者在書中稱賞金庸文字古樸易讀,柔順通暢,此書又何嘗不是如此。加上作者於金庸小說熟悉,解出深入肯綮的剖析,寫出通透明順的心得,實令深愛金庸武俠小說者如我,讀來手不釋卷,既有喜逢知己之樂,更有豁然貫通之喜。而這如師如友般的討論切磋,想來也是一本評論專書所以出版的最大意義,使讀金庸武俠小說者不至孤陋而寡聞,而能從書中世界照見大千世界,用小說導引出人生全新的方向,得到截然不同的閱讀高度。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