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封

倪匡五看金庸系列 + 讀金庸偶得(倪匡X舒國治,雙劍合璧套組,限量加贈「倚天劍」+「屠龍刀」青銅書籤)

作者:倪匡、舒國治
出版日:2024/9/1

定價:2,080
優惠價: 721,498元  681,414元  

試閱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書封

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1 x 15 x 8.65 Cm

頁數:1336頁


各界推薦

「倪匡五看金庸系列」好評推薦:

如果說金庸是嚴謹的工筆,倪匡就是奔放的潑墨;看倪匡評金庸,就是兩個字:過癮!

——金庸博物館內容總監周悌

倪匡先生的點評不落俗套,逢精彩處大聲讚賞,逢矛盾處直接點出,而若遇筆墨稍有留白之處,便用他小說家身分獨具的想像力,引領讀者一同思考補全,揮灑騰挪出更寬廣的江湖。

——台大金庸研究社創社社長錢怡嘉

《讀金庸偶得》好評推薦:

為舒哥《讀金庸偶得》推出新版而高興!這本書非常奇特,也很精彩。

——作家洪愛珠

《讀金庸偶得》是青年舒國治的閱讀筆記,也是「如何建立宇宙觀」的教科書,是提供給未來幾個世代創作者們的重要參考書。

——金庸博物館內容總監周悌

熟讀金庸小說的我,原本未必能將書中道理落實運用於己,可一經《讀金庸偶得》的書中文字稍加點撥,原來再親近不過的武俠巨著,瞬間化作我最願意服從的人生導師。

──台大金庸研究社創社社長錢怡嘉


作者介紹

倪匡(1935〜2022)

著名科幻小說大師,作品有《衛斯理科幻小說系列》數十冊,亦曾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漫畫等,另有雜文、武俠著作數十部,著作等身。

舒國治 

散文家。    一九五二年生於台北。    以極強烈的個人風格及生活態度撰寫出好幾種類型的散文而著稱於文壇。    甚至被稱為「舒式風格」。    這些題材,概有:一、旅行與浪跡(《理想的下午》、《遙遠的公路》)。二、台北(《水城台北》、《台北游藝》)。三、小吃(《窮中談吃》、《台北小吃札記》)。四、日本遊賞(《門外漢的京都》、《門外漢的東京》)。五、後民國憶舊等審美(《憶楊德昌》、《我與寫字》)。

事實上,他觀照之題材,遠不止此。    他對於電影、音樂,也著墨不少。    再就是,他於武俠小說,也頗有鑽研,《讀金庸偶得》一書便是他最早的一本書。


內容簡介

金庸百年,文學不老!

解讀金庸,雙劍合璧,所向無敵

倪匡 X 舒國治,經典著作重現江湖──

「倪匡五看金庸系列」,以小說家的犀利,切中金庸武俠的精妙之處,老練世故的中年倪匡,信筆寫來,藏在幽默評論背後的是,一顆對好友的孺慕真心。

《讀金庸偶得》,以散文家的敏銳,推理出金庸武俠的書寫藍圖,青年舒國治,四十年前出的第一本書,帶你回到充滿原創活力的武藝社會。

【書籍特色】

■「倪匡五看金庸系列」

世界上唯一曾幫金庸代筆的小說家

金學研究,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金學研究的「開山鼻祖」──1980年代,遠景正式引進金庸小說來到台灣,同時沈登恩發出「等待大師」徵稿,出版一系列「金學研究」叢書,創起「金學」名號,蔚為風氣,延續至今。倪匡的「我看到五看」金庸,就是第一中的第一

最容易「入門」的金學寶典──這是倪匡的首創也是獨創,以「九品」來品評金庸人物,其中楊過、喬峯、令狐冲和韋小寶是倪匡心目中的「絕頂人物」;同時為金庸小說作排名,他的前三名分別是《鹿鼎記》、《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金迷閱之,輕鬆可親,或許不全然認同,但讀來酣暢痛快!

他是小說家,也是金庸的好朋友──倪匡本人擅寫武俠、科幻、奇情、神怪、推理,寫起評論亦是風趣幽默、觀點犀利、節奏明快;而倪匡與金庸的好交情,如曾幫金庸代寫過四萬字《天龍八部》,金庸為倪匡生日賀詩等,兩人的相處秘辛與金庸私底下的個性,皆可窺探一二。

「古今中外,空前絕後」的金庸小說八字評──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說》自序中說:「金庸的小說,總評語是『古今中外,空前絕後』。以前,世界上未曾有過這樣好看的小說;以後,只怕也不會再有了!」這八字評,為金庸小說的文學地位下了最佳的註腳。

■《讀金庸偶得》

武俠文學的初心,舒國治的第一本書!

收錄全新自序〈憶那些逝去的武俠年月〉

品讀金庸,感受舒式風格的魅力──《讀金庸偶得》是遠流「金學研究」叢書改版次數最多的一本。它的獨特魅力有三:一是作者舒國治是台灣打造「舒式風格」書寫的文人作家,至今仍持續創作;二是此書不同於一般遊戲評論文章,而是從「武俠」形塑的真實世代與文學想像,有脈絡條理地逐步描繪;三是整體裝幀獨樹一幟,一以貫之作者的個性。

老靈魂的雋永文字,老時光的深情注解──重讀金庸小說,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重讀此書,字字散發的凝鍊質感,句句揭示的扎實論點,洋溢在字裡行間對「武藝社會」的鉅細探索和充分架構,金庸又如何將之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在思想與寫法上的特點,讓金庸小說不朽,讓評析文章雋永。

2024年新版序,一場四十年的回望──舒國治說,那年他剛退伍,接到沈登恩的邀稿電話,他於金庸小說再熟習不過,二話不說就答應而書成。四十年後,也是二話不說就應允寫一篇新序。就像八十歲的金庸重讀四十歲的金庸而有「新修版」;這樣的一種回望,是對金庸作品的回望,對自己當年撰述情感的回望,對一個讀武俠年代的回望……


【金庸最狂兵器.限定收藏】

「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 

倚天劍與屠龍刀,金庸小說中最知名的神兵利器!在無數漫畫影視改編中,有各種版本的形象描繪;唯一不變的是,多少江湖情仇由此衍生,亦深深銘刻在讀者心中。 

適逢金庸百年,特製兩款書籤,以金屬材質與細緻構圖,賦予小說兵器具體的形象,鏤空造型更顯其精巧作工。「倚天劍」正反兩面個別呈現劍鞘與劍刃,搭配流蘇點綴,優雅爽利;「屠龍刀」墨色的刀身刀柄,結合簡潔有力的線條感,穩重有型。兩款均有金句刻印,乃遠流誠意製作,金迷必藏。 

購買「倪匡五看金庸系列」+《讀金庸偶得》,即能雙刃合璧,同時擁有倚天劍和屠龍刀,您,就是武林至尊!

 

【乾坤大推薦】

楊照(作家)

洪愛珠(作家)

周悌(台灣金庸館內容總監)

錢怡嘉(台大金庸研究社創社社長)

 


目錄

■《我看金庸小說》

自序:「金庸小說專家」心得報告 /倪匡          

 

第一章:凡例

1  我的立場          

第二章:作品統論

2  武俠小說           

3  金庸小說中的文字           

4  新版和舊版          

5  逐部說           

第三章:人物榜

6  說明           

7  評價           

第四章:雜記

8  所謂代寫           

9  通與不通          

10  誰做妻子最好          

11  稱讚           00

12  值得推敲的「相同情節」          

13  海外孤品           

 

後記:浮光掠影的六萬字           

附錄:金庸墨跡           

■《再看金庸小說》

前言:打破蛋殼之後              

外一章 武俠小說

第一章  鹿鼎記

1 韋小寶這個人           

2 豐富莫名的情節           

3 武功描述          

4 人物          

5 大床春光        

第二章  天龍八部

1 段正淳          

2 玄慈和葉二娘          

3 阿紫、阿朱和喬峯          

4 蓬萊派和青城派         

5 不會武功的武學奇才          

6 玉洞神像的一筆帳         

7  四大惡人           

8 生死符           

9 游坦之         

10  吳儂軟語          

11 函谷八友           

12 大戰          

13 虛竹先生          

第三章  倚天屠龍記

1 第一部分           

2 第二部分           

3 第三部分          

4 張翠山和殷素素          

5 謝遜、成崑和陽頂天夫婦         

6 神秘人物黃衫女子          

7 趙敏        

8 小昭        

9 波斯明教     

10 「天地同壽」、楊逍、紀曉芙、楊不悔和殷梨亭  、滅絕師太

11 青翼蝠王韋一笑       

12 鹿杖客和鶴筆翁       

13 大戰      

14 宋青書和周芷若     

15 趙敏的手下      

後語:看,再看,多看


■《三看金庸小說》

前言:詳細介紹一下武俠小說

第一章 笑傲江湖

1 時代背景

2 新不如舊之一例  

3 萬里獨行田伯光

4 不戒大師一家人   

5 從梅莊看出神入化的小說技巧       

6 葵花寶典和與它有關的三個人    

7 三幸三不幸         

8 黃河老祖       

9 令狐冲      

10 日月神教     

11 兩個見首不見尾 

12 兩個貪心的典型      

13 燦爛而短暫的曲非煙    

14 結語   

第二章 鹿鼎記               

1 再討論韋小寶這個人

2 水龍攻城   

3 陳圓圓   

4 六個「古往今來第一」  

5 九難的「連贏八場」

6 安阜園中公案  

7 遊戲文章    

後語:古今中外,空前絕後   

附錄:韋小寶這小傢伙!/金庸 

 


■《四看金庸小說》

前言:享用無窮,得益無窮              

 

第一章  射鵰英雄傳

1  新、舊版問題  

2  郭靖的祖籍   

3  六歲前的郭靖     

4  六歲以後到少年的郭靖 

5  動人的一段情     

6  深沉的一段情 

7  楊康  

8  消失了的秦南琴

9  難以解釋的一段情節  

10  《射鵰》黃蓉 

11  東邪黃藥師  

12  九指神丐洪七公  

13  快樂逍遙老頑童   

14  歐陽叔姪 

15  南帝和瑛姑  

16  其他人物    

17  結語  

第二章  神鵰俠侶

1  分成正續集的《神鵰》

2  郭襄 

3  金輪法王

4  《神鵰》黃蓉 

5  楊過   

6  小龍女 

7  公孫止  

8  瘦黃馬  

9  結語  

後語:小說的寶庫


■《五看金庸小說》

前言:世間各式的男女情愛   

 

第一部  金庸作品中的情書/倪匡

1 重要人物尹志平  

2 揭開「情書」序幕的李莫愁  

3 楊過小龍女拜堂成親  

4 活死人墓   

5 郭芙和耶律齊      

6 黯然銷魂掌    

7 五大高手的名稱          

8 陸無雙和程英      

9 王重陽和林朝英         

10 楊過和小龍女      

11 瘦黃馬   

12 結語  

第二部  《神鵰俠侶》之兒女私情/陳沛然

第一章   情網              

   1 前言與圖解       

第二章   多情兒女               

   2 楊過與小龍女之至性至情 

   3 郭芙與武氏兄弟之三角戀情 

   4 公孫綠萼之悲情          

   5 陸無雙──無雙之情     

   6 程英之幽情    

   7 王重陽與林朝英之墓裡隱情              

   8 小東邪郭襄之傷情       

第三章   絕情人物  

   9 郭芙之嗔情                 

   10 赤練仙子李莫愁之愁情   

   11 絕情谷之絕情──公孫止與裘千尺                           

第四章   中情典範            

   12 郭靖與黃蓉之中情    

第五章   解情之說

   13 問世間情是何物                  

   14 多情、絕情與無情    

   15 豪情與抑情           

第六章   情深歸宿

   16 小龍女之不死問題

■《讀金庸偶得》

二○二四新序:憶那些逝去的武俠年月

一九九八版序:武俠小說及其世代 

壹、名義斟酌 

貳、武藝小說的練功本質 

參、金庸的武藝社會

  一、武藝社會建築在尋常社會之上 
  二、武藝社會的構成分子 
  三、武藝社會在意識上的疆域 
  四、武藝社會的規矩與習例

     甲、不可偷學別人武功 
     乙、長幼有序,尊卑分明 
     丙、男女平等 
     丁、老少平行 
     戊、武人最好面子 
     己、武人最重信義 
     庚、正邪對立 
     辛、師擇徒,徒擇師 

  五、武藝社會的生活概況與營生方式 
  六、武藝社會的人生追求 
  七、武人的修文情形 
  八、武藝社會的社交情形 


肆、金庸思想上的幾個特色

  一、兩儀觀 
  二、人物情形 

     甲、沒有朋友或特殊的交友方式 
     乙、少有隱私 
     丙、忙縈於事 
     丁、賴於裝具,役於財物 
     戊、為人願死 
     己、為情所苦
     庚、小結|兼談一二人物 

三、喜寫小孩 
四、不安的潛意識 
五、愛情本事 

     甲、愛情在金庸小說中的重要性 
     乙、愛情中吃苦的一方 
     丙、愛情中的宿命論 
     丁、尋常理念在愛情中的移變 
     戊、愛情中「用強」「使惡」的結果 
     己、情海風波,殘暴女子 
     庚、二三女子情形 
     辛、金庸於愛情之背負 

  六、結語|寓文化於技擊 


伍、金庸的寫法

  一、武藝小說是類型作品 
  二、武藝小說這種類型的文學觀 

     甲、不重寫實 一七九
     乙、設境於古代,託身於歷史 
     丙、史筆概記的文字 
     丁、固定工具的使用 
     戊、在敘述時作者與讀者不避互見 
     己、單一調的美感要求 

  三、金庸的情節 
  四、金庸的懸疑 

附錄:小論金庸之文學 



導讀/推薦文


當老頑童遇到了中神通──英雄論英雄的《倪匡五看金庸系列》



周悌(台灣金庸館內容總監)


 


我是這樣遇見《倪匡五看金庸系列》的──


大約是在國小五、六年級的時候,每個週三和週六的下午都要到溫州街補習美語,大人說為了將來我們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那個年代的孩子自小都學了不少為了長大後能經世濟民齊家治國的東西:比如鋼琴、比如書法、比如英文。


但在慘綠少年的眼中,這些東西聽起來厲害,學起來卻頗不好玩。尤其背單字、背文法、背……對於從小討厭背誦的我來說,實在開心不起來。


那時候,在台電大樓對面有個金石堂。


金石堂的最裡面,出版社特地為金庸陳設了一個大專區,除了小說之外,牆面甚至有大幅的金庸先生照片。


我第一次被吸引,就是因為這張照片。


在那個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能看到作者本人長什麼樣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打從九歲那年看了《神鵰俠侶》算起,當時的我已經沈浸在金庸武俠世界裡幾年了,卻是第一次看見這個讓我有了大俠夢的作家的長相。


「哇塞!原來金庸長這樣。」


金庸本人跟想像中的金庸不太一樣,但第一次能目睹偶像真容,是真的開心!在某一個週末,屁孩的我甚至特地拉來媽媽,指著這張照片與她分享。


從此之後,每個週三和週六的下午就變得比較開心了。因為我總會特地提前出門、或是晚一點回家,就為了可以泡在那家金石堂的金庸專區。


就是那時候,我遇見了《倪匡五看金庸系列》。


 


世界最好看的賽事,無論是奧運、世足,還是職籃、職棒;不管腳踢還是手打,一個項目要好看,通常都會有個共通點──「高手過招」;也就是在這個領域中最厲害的幾個人在往來回合間,各展絕學、倏忽交鋒,施展極高明的技術與長時間鍛鍊成的深厚功底,觀眾不管看熱鬧、看門道,自然都會大呼過癮。


在評論界,也是這樣。


要評論得好,首先就得要「懂」。


懂的人不一定能做,就像影評人未必會拍電影,但是會做的人,尤其是做得還不錯的人,一旦評論起來,因為會自然而然地印證自己的經驗,比如哪邊的火候不足了、哪邊的鹽巴加多了,因為有自身的真實經驗,講起來就是深刻精彩。


那些年,除了金庸武俠之外,倪匡科幻是我的最愛。


倪匡創作了以「衛斯理宇宙」為核心的多系列故事,作品被多次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集,是和金庸先生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的作家。就像金庸作品集啟蒙了我對於「武俠小說」這一類型的想像,倪匡先生的作品,是我對於「科幻」這個領域的初戀。在九歲那年遇到《神鵰俠侶》並開始我的武俠之旅後沒多久,我遇到了智勇雙全的「那位先生」衛斯理、「亞洲飛鷹」羅開,以及風流卻也溫柔的原振俠,在倪匡奔放到趨近恣意的想像中,看見了科幻與奇幻交織的新世界。


跟嚴謹博學的金庸好不一樣!


倪匡的創作極為奔放,卻又如此有趣。再怎麼天馬行空的想像,被他一說,似乎又都合理了起來。


而這樣的一位奔放的「奇才」倪匡,竟然寫了書來評論嚴謹的「天才」金庸,那不正像是老頑童竟然跟我聊起了中神通?該有多好玩?


 


當年,我在金石堂拿起了第一本《我看金庸小說》,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認真看「評論」;結果,就像倪匡繼《我看》之後,又有《再看》、《三看》、《四看》和《五看》一樣,本來我只想隨手翻翻,過過眼癮,誰知道就跟周伯通看《九陰真經》一樣,不看就算,一看就停不下來,欲罷不能的我竟然把每一本都看完了。


要知道,倪匡和金庸,風格迥然不同,卻是齊名當世,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彼此熟識,加上倪匡向來興之所至,筆隨意走的風格,如果說金庸是嚴謹的工筆,倪匡就是奔放的潑墨;看倪匡評金庸,就是兩個字:過癮!


很榮幸有機會推薦這套奇妙的「微巨著」。


這套系列,對我來說就是郭靖和黃蓉藏在倚天劍和屠龍刀中的秘密,也是說故事的人的講義,這套書讓我從此看世界有了不一樣的眼光,也知道了什麼才是「說故事」,以及如何談論別人是「怎麼說故事」的。


想起來,之後能有段時間靠著寫影評過生活,甚至能和電影編劇討論應該怎麼說故事,這功底的奠基跟這套書還真脫不了關係。


三十年後重看,這套書竟然毫不過時;故友重逢、知交再敘,也是妙事。


鄭重推薦!


 



金庸小說的重要引渡人


錢怡嘉(台大金庸研究社創社社長) 


 


品讀《倪匡五看金庸系列》,大概便像走入一間擾攘客店,在那找不到座頭而徬徨無措之際,角落邊一個隨和閒雅的長者揮了揮手,邀人過去一同落座。聽他隨口談論江湖軼事,揭露人情世故,忽有一見如故之感,互道「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慨,共敘人事無常,直至那東方魚肚白的天明兀自無法過癮,怕是聊過三天三夜沒完,還得忘年交地義結金蘭。


當然這只是一段浪漫的想像,論「倪匡」二字的金字招牌,我這個末學後進無論如何是高攀不起。然而哪怕是在這樣的客觀現實底下,《倪匡五看金庸系列》的字裡行間之中,卻自然而然讓人忘卻如此巨大的地位鴻溝,無論在前言、內文、後記,倪匡先生極其自謙地將自己放置在與我們平等的「讀者」之位,用幽默風趣的言辭,帶領我們進入他的思路,分享閱讀金庸小說的觀感。


只是在這樣親切的文筆之下,倪匡先生以唯一代寫過金庸小說的人選、金庸先生的至交好友、一代科幻小說等的文學大家之諸多身分,這個書名中何其自抑的「我」字,卻分外顯得光芒萬丈。以一介小小的大學社團掌門人向外觀察,在倪匡先生五看金庸小說之後,無論是網路上的同好討論,還是後於倪匡先生的書迷前輩,從來不吝引用倪匡先生的人物榜、作品排行作為衡量討論的重要參考。尤以其欽點的諸位「絕頂人物」如楊過、蕭峯等,與排行居首的名著《鹿鼎記》,最為眾金庸迷所議論不休的話題,足見其系列作舉足輕重的顯要地位。


而在作為總綱,品評人物、排出名序的《我看金庸小說》之外,《再看》述倪匡先生自對金庸小說排名較前的《鹿鼎記》、《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三部長篇作品,直至《三看》、《四看》以後,《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依序入書,六部金庸先生最為知名的長篇巨著已全給倪匡先生「看」過一輪,給出縝密而獨到的見解,而最後出版的《五看》,則是他與陳沛然先生合著的《神鵰俠侶》深讀。雖然倪匡先生曾在書中自言,遲早要將對幾部短篇作品的心得感想納入系列之中,最終並未完成,但由普羅大眾對於金庸小說的閱讀順序與興趣,完成這六部長篇作品的評述,徐敘各知名人物的性格風貌,也足讓眾金庸迷擊節稱賞,怡然稱快了。


奠基於對金庸小說乃至金庸先生其人的熟悉,倪匡先生的點評不落俗套,逢精彩處大聲讚賞,逢矛盾處直接點出,而若遇筆墨稍有留白之處,便用他小說家身分獨具的想像力,引領讀者一同思考補全,揮灑騰挪出更寬廣的江湖。在倪匡先生的妙筆底下,人物角色們更加可愛可敬,有的也愈發可恨可厭,正如金庸先生一心所盼的,使讀者與書中人物產生深刻情感連結,只是這次身旁彷彿多了一位良師益友共讀。箇中滋味,只有走入書中與之同醉方能領會。


文末,感慨且無奈地引用我前年於倪匡先生逝世時的文字作結:「是我讀金庸小說的重要引渡人,字裡行間的幽默形象,常記在心。」這套《倪匡五看金庸系列》,值得讓更多人看見,與這名風趣高產的才子前輩,一齊享受閱讀金庸小說之樂。




IP秘笈,金庸武俠的宇宙觀──讀《讀金庸偶得》之偶得



周悌(台灣金庸館內容總監)


 


過去二十幾年,我是個「做電影的人」。


眾所周知,電影是個極為華麗的高風險產業:璀璨的鎂光燈和奢華的紅毯以外,絕大部分的電影從劇本創作開始,經歷拍攝與後製,直到上映後的票房分潤,短則三年,長則超過十年;這期間變數極多,再加上電影製作和宣傳發行的高昂成本,使打造夢想的大銀幕產業,成為「成王敗寇」的殘酷舞台。


因此,以「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為代表的「IP電影」,很長一段時間成為「市場與投資保證」的聖杯。想一想:在漫威電影最好的那些年,每部電影都是下一部電影的預告片,而每一部電影上映前,就已經有無數早已熟悉電影背景,買了各種衍生性商品,卻又急於知道新上映的電影會帶來什麼驚喜的觀眾。


對於創作者和出品方來說,這是多麽誘人的模式?


那麼,「IP電影」又是怎麼煉成的呢?


「建立宇宙觀」。


很多年前,有投資人這樣問我時,我斬釘截鐵地立刻回答。


 


什麼是「IP電影」?


首先,它必須是有「衝擊力(Impact Power)」,夠震撼,讓人們願意不斷追著最新內容;再來,它必須具備讓粉絲付錢的實力,同時,也必須能夠基於特定「設定」,依此產生源源不絕的新內容,就是「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


要做到這些,除了「故事好看」這個基本要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讓粉絲能夠認同、並且熟悉某個特定宇宙」的「規則」;於是,當其他故事或電影必須花許多成本介紹這個故事的各種「規則」時,「IP電影」的粉絲已經各種討論與預測新故事會有哪些驚喜,進而創造了巨大的流量與經濟獲利。


金庸武俠,就有著極為完整的「宇宙觀」。


比如說:熟悉金庸武俠的人們都知道「武林」不是一片森林、「江湖」不是一座湖,而「內力」不是超能力,「武林盟主」則是某種具備強大影響力的身分。


同時,也會認為「六脈神劍從身體內逼出酒水」是可以接受的,基於同樣的道理,一個人中了劇毒,是可以用「內功」把毒排出去,或者包起來。


這些共通的規則,讓世界變得更「可靠」與「可信」,於是,讀者在閱讀時,就不會疑惑「人怎麼可以隨著樹梢擺盪」,而更關注金庸武俠世界中最珍貴的寶藏:那一千多個人物,跟著他們一起開心,一起哭泣,一起看見生命中的許多可能。


這就是金庸武俠的魅力,同時,也是IP的力量。


 


當然,在經歷過漫威電影王朝的今天,以後見之明來觀察與分析,是相對容易的;但是,金庸創作《射雕英雄傳》已經是七十年前的事情了,在那個時代,能在亞洲建立如此扎實的、涵蓋多個故事的「共同宇宙觀」,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同樣的,今天我們用「漫威電影宇宙」的經驗來思考,並不是太了不起的事,但在舒國治老師寫作《讀金庸偶得》的四十年前,竟然就有如此見識與格局,在「宇宙觀」一詞尚未普及(甚至可能尚未出現)的時代,剛剛退伍、年方二十出頭的青年舒國治,竟然就能逐步分析出金庸武俠世界的「宇宙觀(規則)」,就很令人佩服了!


更不用說:書中的分析極為深刻,雖是以較早版本的金庸武俠為分析對象,但其縝密的思路,依然可以作為今天希望建立「宇宙觀」的朋友們學習。


 


對我來說,這本《讀金庸偶得》是青年舒國治的閱讀筆記,也是「如何建立宇宙觀」的教科書,是提供給未來幾個世代創作者們的重要參考書。當然,在四十年後的今天回頭看,會有不同的況味,但這同時也是閱讀本書的趣味之一:江湖未老,寶刀仍利,我們就此看見少年俠客初入江湖的爽利。


誠摯推薦。




如師如友的切磋


錢怡嘉(台大金庸研究社創社社長) 


 


初識舒國治先生的《讀金庸偶得》一書,是在學校總圖書館二樓,那常為我流連難去的武俠小說冊列之間,一本輕薄低調,如鄰家絮語般的五字書名,「讀金庸偶得」,親切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毫不猶豫取下此書,展開扉頁,金庸思想上的「兩儀觀」跳入眼前,以楊過和小龍女的「天殘地缺」為引,其餘各書中的兩儀映像為繼,大如《笑傲江湖》中曲洋與劉正風之間的一「曲」一「正」,小似《倚天屠龍記》的金冠、銀冠小蛇相偎相依。作者舒國治先生詳敘金庸長短小說中兩儀輝映的意趣,在舉隅之中又不失其獨見,讓我心有所悟,很快借出帶回,並閱畢此書。


從頭至尾的重新閱讀,令我忽然明白,原來作者在書名中「偶得」的那一「偶」字乃是大大自謙。這本看似輕描淡寫的薄冊,其實次序井然,定義明確,從我們慣稱的「武俠小說」一詞正名為「武藝小說」起始,寫到「練功」的本質,並進一步透過其定義下的規矩,分類詳述金庸小說中的社會常態、思想特色、文筆情節。全書綱舉目張,一氣呵成,毫不辜負分類上的「金學研究」四字,又豈只是所謂「偶得」而已?


透過精準的章節劃分與文字遞進,舒國治先生的這部著作中,我想主要能得一「深」字。在「武藝社會」一章裡,引領讀者走入書中人物的世界,令讀者身歷其境體會武者與俠客們生活的環境,使角色的作為和習性一瞬間豐富且立體;到了「思想特色」一章,讀者不僅能深入窺探各種角色的心理狀態,亦能對金庸先生寫作時的心態與意念有所感觸,照見這位文學巨擘的價值觀及人生觀。最後的「寫法」章中,一方面統整前面篇幅的未發之言,一方面以平劇及電影對中外小說文字譬喻對比,剖析金庸小說的特長,回溯「武藝小說」為一類型小說的特色,儼然寫作教科書。


回到一開頭走入圖書館的畫面,那時我本覺思緒淤塞,心頭煩亂,為了人際關係的矛盾困擾不已。然而讀過「兩儀觀」一段文字,我卻頓悟「我即我,他即他」的道理,人與人之間本來不必強求迎合而來的相同,而更能用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互補完全。熟讀金庸小說的我,原本未必能將書中道理落實運用於己,可一經《讀金庸偶得》的書中文字稍加點撥,原來再親近不過的武俠巨著,瞬間化作我最願意服從的人生導師。


除此之外,作者在書中稱賞金庸文字古樸易讀,柔順通暢,此書又何嘗不是如此。加上作者於金庸小說熟悉,解出深入肯綮的剖析,寫出通透明順的心得,實令深愛金庸武俠小說者如我,讀來手不釋卷,既有喜逢知己之樂,更有豁然貫通之喜。而這如師如友般的討論切磋,想來也是一本評論專書所以出版的最大意義,使讀金庸武俠小說者不至孤陋而寡聞,而能從書中世界照見大千世界,用小說導引出人生全新的方向,得到截然不同的閱讀高度。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