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封

鍬形蟲58野外觀察超圖鑑+蝴蝶100生活史全圖鑑

作者:張永仁

定價:1,100
優惠價: 72790元  72792元  68748元  


規格

共兩冊/全彩平裝/尺寸:14.8 × 21 cm/192~256頁(冊)/遠流出版

各界推薦

《鍬形蟲58 野外觀察超圖鑑》:好書大家讀(第86梯次)優良少年兒童讀物「知識性讀物組」
 
《蝴蝶100生活史全圖鑑》:文化部第46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精選之星必讀推薦」、112年臺北市立動物園優良讀物

作者介紹

張永仁
 
高雄市人,1959年出生。1982年畢業於文化大學印刷系,專攻攝影。1986年起投入專業自然觀察,致力於昆蟲、野花的生態攝影、寫作與田野調查研究。
 

 
主要著作:《鍬形蟲58野外觀察超圖鑑》、《蝴蝶100生活史全圖鑑》、《昆蟲觀察入門》、《昆蟲圖鑑1》、《昆蟲圖鑑2》、《野花圖鑑1:平地低海拔篇》、《野花圖鑑2:中高海拔篇》、《野花入門》、《我的昆蟲野戰隊》、《我的昆蟲歌舞團》(以上皆遠流出版)。
 

 
另有: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叢書《賞蝶篇》3冊、《蜻蛉篇》、《黑鳳蝶──小黑的一生》、《鐵甲武士──鍬形蟲》、《自然探祕──昆蟲篇》套書12冊、《台灣賞蝶地圖》、《台灣賞蟲記》、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叢書《玉山的甲蟲》、金門國家公園解說叢書《金色島嶼的六足精靈》、《六足精靈保衛戰》、《烈嶼昆蟲生物資源》、金門林務所解說叢書《金門植物園動物資源解說手冊》等。

內容簡介

《鍬形蟲58 野外觀察超圖鑑》
 

 
●最嚴謹、最實用、最完整的台灣鍬形蟲野外觀察圖鑑
 
18周年全新增訂版

 
★詳實完整個論描述,作者近四十年野外觀察心得大公開。
 
★圖解式重點鑑定法,驚豔標本主圖搭配醒目箭頭標示,快速掌握辨識要點。
 
★精彩生態攝影,展現鍬形蟲酷炫的外觀與有趣的生態行為。
 
★作者獨創幼蟲鑑定法,飼養觀察最佳指南。
 
★附「台灣58種鍬形蟲等比例圖錄」,方便野外觀察實際比對。
 
★新版新增4種,標本全新製作,高解析+疊焦攝影,開本放大,全新設計。
 

 
台灣地處昆蟲資源豐富的亞熱帶,卻含括海拔高達近4,000公尺的溫、寒帶,以及屬於熱帶海洋氣候形態的蘭嶼等離島,目前總共孕育了58種大大小小的鍬形蟲,比起幅員遼闊的鄰國日本還多10多種,其中體型最大的鬼豔鍬形蟲身長可超過9公分,最小的鍾氏熱帶斑紋鍬形蟲體長則僅有3.5mm左右。
 
由於鍬形蟲的飛行能力不強,除了部分棲息在近海樹林或低山區的種類,可藉著颱風與洋流漂送枯木的機會,使其種源得以與鄰近國家同種不同族群間相互交流遺傳基因,棲息於中、高海拔的種類,其族群間長距離擴散交流的機會明顯較少,因此台灣的鍬形蟲超過半數是全世界僅見的台灣特有種昆蟲。
 
本書完整記錄台灣58種鍬形蟲的外觀特色與生態習性,以去背放大的高解析標本照做為物種視覺,並標註與近似種差異的鑑別重點,全書除提供依屬別與尺寸大小排序的「目次查詢法」外,書後另附有「幼蟲物種鑑定圖錄」、「台灣58種鍬形蟲等比例圖錄」,是所有鍬形蟲愛好者不可或缺的知識祕笈,也是進行野外觀察或飼養時的最佳工具書。
 

 

 

 

 
《蝴蝶100生活史全圖鑑》
 

 
一本為入門者量身打造的全方位蝴蝶野外觀察手冊
 
15周年修訂新版

 
★八大類形態辨識最常見百種蝴蝶
 
★卵、幼蟲、蛹到成蟲完整生活史
 
★全書近千張精彩生態暨標本攝影
 
★附【幼生期野外快速辨識圖錄】
 
台灣擁有三百多種各類蝴蝶,其中約三分之一是平地至低海拔地區,普遍分布或常見的種類。本書選介當中體型較大、外觀較醒目的最常見100種,予以深入而詳盡的解說。
 
為了方便讀者查詢,本圖鑑依最易觀察的外觀特徵,設計了「形態大類辨識法」,將全書所收錄的蝶種分為八大類。而每種蝴蝶皆以跨頁的篇幅來介紹,內容分為成蟲與生活史兩大部分。
 
在成蟲辨識上,以雌、雄個體翅膀兩面標本照,搭配重點拉線註記,加上現場生態攝影,提供正確且快速的鑑定指南;而生活史則呈現每種蝴蝶從卵、幼蟲、蛹到成蟲的完整圖像,並有幼生期各階段相關說明,期使讀者對其蛻變成長過程,有全面的認識。書後並附有「蝴蝶幼生期野外快速辨識圖錄」,依照外觀形態上較明顯可見的特徵,提供卵、終齡幼蟲及蛹的分類查詢辨識,隨時進行觀察比對。
 
★新版全面校訂、更新補充資訊。尺寸放大,重新編排。書封全新設計,圖片品質提升。閱讀查找更加悅目流暢。
 

 

 

 

導讀/推薦文

《鍬形蟲58 野外觀察超圖鑑》新版序
 

 
萬事起頭難,筆者從1985年起投入專業昆蟲生態觀察攝影,直到1993年才出版個人第一本著作《台灣鍬形蟲》,從此開啟了生命中寬廣而豐富的田野研究之路。少作《台灣鍬形蟲》由於原出版社經營不善,坊間絕版許久,部分蟲友常輾轉透過摯友催促再版,此時遠流台灣館亦向筆者探詢新版鍬形蟲圖鑑推出的可能性,於是《鍬形蟲54》終於在2006年問世,當年此作除了增加大量生態內容介紹外,還增添以往書中不曾介紹的五種鍬形蟲內容。
 

 
隨著數位時代的變遷,網路蓬勃崛起對出版公司或個人而言都是革命性的衝擊,相關眾多的昆蟲圖書出版逐一從坊間銷聲匿跡。很欣慰多年後在遠流台灣館相關編輯夥伴的協助下,2022年的《昆蟲觀察入門》、2023年的《蝴蝶100生活史全圖錄》相繼重新改版上市,而2024年最新改版的《鍬形蟲58野外觀察超圖鑑》終於也與廣大鍬友們嶄新相見。
 

 
新書名稱改成「鍬形蟲58」,意指台灣目前只有58種鍬形蟲嗎?根據中研院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中登載,台灣目前出現過多達66種的各類鍬形蟲。但本書正式採用登載的種類卻只有58種,這其中的差別,我在書末〈台灣的爭議種鍬形蟲〉章節中全數有完整的討論分析及說明。藉此也特別感謝林業試驗所汪澤宏博士,以其學術專業,協助全書內容審查。
 

 
有鑑於《鍬形蟲54》初版發行年代數位相機才剛普及,微小種標本主圖照片品質有待提升,另考量新增物種也必須重拍標本,為了要統一呈現本書的圖片效果,最後決定所有標本主圖全數重新拍攝。由於個人多年不再收藏昆蟲標本,而今體力也不堪再四處奔波採集,因此十分感謝在鍬形蟲收藏、研究方面屬於頂尖權威的摯友陳常卿鼎力相助,承蒙他提供了絕大部分標本主圖的拍攝。至於體型最微小的8種,也要特別感謝王惟正與畢文煊協助拍攝了高倍率的清晰疊焦照片。
 

 
最後,一併感謝所有協助提供標本、生態照、標本照的眾多鍬友,羅錦吉、羅錦文、鍾奕霆、牟英凡、簡廷仰、林文信、馬國欽、徐堉峰、陳健仁、呂至堅、李春霖、許藝馨、吳承遠、張文勳、郭泊鑫、謝耀徵、侯宗憲、侯彥安、陳子文、黃昱幃、張錦州、蔡南益、王宇堂、林毓隆、簡正鋼、蔡有方、蔡秉峰、陳冠樺、許瑜珉、余孟樺、謝事遠、陳昭良、陳彥甫、賴靖融、洞口重夫、汪澤宏、黃仕傑、詹凱翔等,感恩再三。

導讀/推薦文二

《蝴蝶100生活史全圖鑑》【新版後記】
 

 
這本書的出版曾經創造了自己許多全新紀錄:生平第一次不用筆寫,而改以電腦打字撰文;第一次一邊寫書、一邊飼養蝴蝶趕拍書中要用的照片;第一次嘗試使用數位相機的作品(延伸附錄中的食草圖片,即是以數位相機完成)。選定的100種蝴蝶中,有不少種類的幼生期,是往年在野外採集到幼蟲後所飼養拍攝的,然而存檔照片中獨缺卵的資料;亦有極少數幾種自己未曾飼養,卻不能不介紹。而全力寫稿期間,往往又無法分身到戶外採集、拍攝特定的種類。慶幸且感念當年各地新舊朋友的鼎力相助:有的提供立即資訊;有的遠從其他縣市,將我所需要的蝶卵及幼蟲,或以快遞或親身送達新店,使得這100種蝴蝶的生活史照片能夠完整無缺。所以要再次向埔里蝴蝶園的羅錦文先生、錦吉昆蟲館的羅錦吉先生、安坑蝴蝶園的牛伯伯和新竹荒野的麗玲與國元、紹忠、冠宇等眾多蝶友致謝,十分感激大家的厚愛!
 

 
回顧自己從事田野昆蟲生態研究攝影數十年,如今滿頭灰髮已屆退休之齡,不過,蝴蝶仍算是個人接觸最早、用情最久的初戀,非常榮幸當年有台灣館工作夥伴們的鞭策激勵,促成這本書的編寫與拍攝,也讓《蝴蝶100》成為一本全方位的完整生態圖鑑。初版發行後的十餘年來,國人的賞蝶、識蝶活動逐年興榮、專業,坊間因應而生相關的參考書籍不一而足,成蟲、食草、幼生期的圖鑑各領風騷。很欣慰本書在市場上售罄一段不短的時日後,遠流台灣館決定讓向隅的讀者擁有購得改版新書的重新選擇。編輯會議上,我回覆主編說這本書在同質出版物中最大的特色是,它是初入門者可以從辨識蝴蝶種類開始,一路鑽研到認識幼蟲食草、幼生期進階飼養觀察的全方位常見種圖鑑。我們衷心希望它陪伴初探蝴蝶世界的新手蝶友,人人都能簡單入門,進而歡喜充實的與蝶為伍。
 

 
生態攝影創作之於個人,是興趣、更是養家餬口的事業。隨著數位時代的變遷,網路蓬勃崛起對傳統產業型態帶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衝擊,因應不及的許多紙業、印刷、出版事業紛紛中箭歇業,以圖鑑型態書籍出版為主的我更是首當其衝。至於早年要拍好一張及格的生態攝影作品,攝影師的專業器材、技巧、經驗各方面都有一定的門檻,所以相關專業攝影的幻燈片作品授權,還可以是一項穩定的收入來源,如今隨著數位科技的精進,任何人一台智慧型手機都可以輕鬆拍到差強人意的生態作品,因此造成不少「專業」變成「無業」最後被迫「轉業」的窘境。
 

 
感念上蒼垂憐,我並未被現實逼得必須中年轉業,在昆蟲前輩趙榮台老師的厚愛牽成下,2010年開始與金門結緣,繼續做的還是自己最專長的昆蟲生態攝影、出版。也因為藉由幫金門國家公園或金門林務所撰寫昆蟲相關書籍的機緣,個人探索昆蟲世界的觸角與地緣關係,從海洋島國型態的台灣本土進而擴展到華南沿海的大陸型島嶼。
 

 
其實,金門野地自然環境的歧異度跟台灣山林比起來相對偏低,在昆蟲世界的探索中,能讓人嘆為觀止的驚艷著實不多。很欣慰老天爺對我似乎厚愛有加,2013~2019年間還能在工作之餘,每年抽空參加一兩趟摯友的中國鍬形蟲研究採集隊,前後二百多天裡跑遍雲南各地的原始林區,除了夜晚點燈誘集趨光甲蟲,白天就把大部分的精力專注在陌生蝶種的拍攝與生態探索。2014年盛夏,甚至在不知自己心臟幾乎無法負荷下,從雲南德欽縣海拔4,250公尺的白茫雪山埡口路邊下車,立即帶著精簡的攝影裝備隨著中國蝶友往海拔5,000公尺以上的高地走去,目的就是為了一睹從未親見的絹蝶,這是一類台灣毫無種類分布的高原性鳳蝶科成員。在體力與毅力的交戰中,我的足跡最終在海拔4,700公尺左右的碎石坡間止步,雖然看見了、也拍到了幾隻老態龍鍾翅裳破舊的絹蝶,然而看著海拔更高處一些野花叢上來來去去的白色蝶影,當下內心還立定志向,有一天我要再來拍到更完美的絹蝶倩影。
 

 
雲南高原訪蝶回國半年後的一個寒夜,突發的心肌梗塞才喚醒自己的記憶,當初白茫雪山登高過程中,明明高山症發作喘不過氣了,還強逼著自己要超越極限,沒有客死他鄉,命真的是撿回來的。從此,我的人生觀比以往更樂觀開朗、也更隨緣了!
 

 
活過了一甲子回顧與蝴蝶的交往心路歷程,從汲汲營營設法100種、200種的標本收藏入門,進而因熱衷蝶翅鱗片微觀下的奇幻色彩搭配造型構圖的攝影創作,開始嘗試飼養各種不同的蝶種,為的是完整無暇的新鮮蝶翅標本;接著慢慢懂得欣賞大自然各種生命成長蛻變的神奇幻化與偉大。如今不只隨緣,甚至愛上了和彩蝶親密接觸的悸動,我愛放開胸懷請不同的彩蝶上手,最後一起拍下紀念照,拍下永生不滅的情愫與回憶。嗯!蝴蝶真的真的是我的最愛。(本文為摘錄)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