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盤開出一蕊花(書+CD)──戰前臺灣流行音樂讀本》
☆多角度全方位建構臺灣流行音樂史第一塊拼圖
☆兼具音樂性與文學性的作品分析與導聆;穿越時空的聽力訓練
☆附「戰前臺灣流行音樂復刻典藏大碟」CD專輯,聆聽時代之聲。 戰前流行音樂是從曲盤裡開出的一蕊一蕊的花,時代的花。
二十世紀初,流行音樂隨著錄音技術的四處傳播,在世界各地迸發,臺灣的流行音樂創作者與演唱者也以自己的理解,用文字、用旋律、用嗓音,來雕塑與想像出一種靠著留聲機與唱片而活、能讓最多人接受的聲音。
1930年代的臺灣歌曲風格強烈,辨識度高,嗓音和伴奏不需要煙視媚行,卻是特立獨行,坦誠到似乎讓人一聽就能用耳朵識透,可是卻又越聽越墜入五里霧中,每次播放都能發現新意。
留聲機時代的臺灣流行歌手用嗓音寫下流行音樂史,然後被遺忘。要認識臺灣的聲音,我們必須重新貼近歷史,找回當年的耳朵。流行音樂史不該是堆疊文獻後的文字整理,更需要讓史料與聲音交錯映照,構築出立論和觀點。
本書的寫作,立基於音樂學和文化研究,旁觸文學、歷史、社會學、傳播學等人文學科,更建立在以大量唱片聲音耕織而成的聲音景觀(soundscape)上。書中以唱片、報刊、文學作品、文物資料為線索,細密拆解當時的文化現象,把艱澀理論或枯燥分析融在歷史敘述中,勾勒出一個盡可能不違背實況的流行音樂發展場景,以各種角度體味聲音的立體感與時代性。置聽覺文化為感官核心,針筆勾勒出複雜的政治社會場景下,流行音樂的興起與寥落。
全書分成:聽眾、歌手、創作者、音樂、文字、產業等六大章,從多角度、全面性地探討臺灣流行歌萌芽至興盛的第一個黃金十年;隨書並附一精心製作、收錄21首代表性戰前臺灣流行音樂的復刻典藏CD專輯,讓閱讀此書的讀者同時也能親耳聆賞那遺落的時代之聲。
那一代人把食盡人間煙火的歌聲傾倒入曲盤裡。而我們這一代人終於定下心來,開啟聽覺的文藝復興,從曲盤裡聽出一蕊花,低調卻強韌,清雅而自傲。
◎《心肝開出一蕊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復刻典藏大碟 三大特色──
.聲音復刻:清洗唱片輸出聲音,保留接近留聲機發出的聲響音頻,呈現唱片最佳狀態。
.21首精華曲目:包含19位歌手、6位作曲家、6位作詞人、6大唱片品牌,展現戰前臺灣流行音樂黃金十年的多元樣貌。
.談歌論調:特別製作52頁專輯手冊,附歌詞與詳細解說。從聆聽到閱讀,感受臺灣歌曲的強韌生命力。
《今夜來放送:那些不該被遺忘的臺語流行歌、音樂人與時代 1946~1969》
★金鼎獎作者洪芳怡繼《曲盤開出一蕊花》後又一重磅作品
★以歌曲為本位,全方位導聆上百首戰後經典臺語流行歌
★以深夜廣播節目概念精心企畫,讀字聞聲,欲罷不能
★金蝶獎設計師黃子欽操刀設計前導音樂概念專輯,驚豔呈現 如果說,一個大時代是面,音樂人的生命史是線,那麼歌曲就是點。
歷史事件是一回事,怎麼認知歷史又是另一回事。文字與視覺所傳達的觀點通常是外顯的,而音樂與聽覺所蘊含的符號秩序卻是隱晦而幽微的,解碼後展開的音聲世界往往迥異於表象,更加貼近無以名之、難以言喻的情感層面,是每個時代最凝鍊的文化結晶。
如果讓貼近塵俗泥土裡的庶民音樂為自己發聲,聲音會開闢出一條時間通道,我們將會訝然發現,那個表面上不講求原創、充斥翻譯歌的年代,實際上卻突破了仿冒品、複製品的侷限,如同奇花異草般,數量龐大,禁而不絕,生命力旺盛,風姿萬千。
《今夜來放送》在臺灣流行音樂史的時間軸線上,是作者前作《曲盤開出一蕊花》的續篇,但敘事架構與編輯風格二者大異其趣。若說曲盤一書企圖追求的是百科全書式的寬廣與重量,那麼此作則是聚焦於每一首歌曲的工筆細描,探索其內在魂魄,直接以聲音來感知時代。
作者運用宛如新印象派以無數小圓點細綴成大片景緻的畫風筆調,嘗試以大量經典「臺語流行歌曲」的細細剖析撐起時代這片畫布,更透過「臺語流行歌曲」交織出常民生活的血肉,鋪陳出有聲有色、生猛活潑的臺灣戰後庶民文化史。
全書七章,以近五十篇文章,細剖精描百多首經典臺語歌曲。前二章討論戰後至本土黑膠唱片開始量產的一九五七年間,音樂創作人與歌手的努力與心血;第三至第七章則分別以市井街聲、情歌、懷鄉曲、口白歌、主題系列等方向,探討一九五七至一九六九年間,戰後臺灣流行歌最豐富生動的五大子題。
本書編輯概念是將書設定為「臺語流行老歌」的深夜節目,作者化身音樂文學DJ, 邀請讀者和她一起共「酗」時代情歌。展讀前,特別企劃製作了圖文前導彩頁,以DJ精選時代音樂人概念專輯的方式呈現。涵蓋四位重量級歌手與兩位音樂創作人,以精心設計的六張彩色黑膠,搭配作者點評與推薦歌單,向那輝煌燦爛的臺語流行歌黃金時代獻上敬意。
那些不該被遺忘的臺語流行歌,是一幕幕反覆重現的人間風景,是剪不斷的浮世情感,將無盡流轉,持續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