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封

【莊子逍遙遊二書】(2冊)

作者:王邦雄

定價:900
優惠價: 72648元  68612元  


作者介紹

王邦雄
 
臺灣雲林人,民國三十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文化大學哲研所畢業,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鵝湖月刊社社長、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央大學中文系暨哲研所所長、淡江大學中文系所教授。
 
擅長以具體的生活經驗談論哲學,數十年來積極於民間講學。著有《韓非子的哲學》、《老子的哲學》、《儒道之間》、《中國哲學論集》、《行走人間》、《道家思想經典文論》、《走過人生關卡》、《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老子十二講》、《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莊子寓言說解》、《莊子七講》、《生命的學問十二講》、《緣命之間》等書。

內容簡介


 
《走出莊子的逍遙路》
 
游刃有餘的生命美學,自在自得的處世智慧
 
人生就是人心引領人物走入人間的一段行程,而身、心、靈三層次卻得面對諸多不得已與無奈何的試煉和考驗,其間生命承受的挫折和失落,與壓在心頭的悲苦和哀傷,莊子給出了無限的悲憫與真切的同情。
 
國學巨擘王邦雄教授以幾十年的研究與講學工夫,結合實際生活經驗,用親切的話語,生動的譬喻,詮解莊子的理路架構與敘事觀點,將莊子最具代表性也最顯精采的段落,一一引據加以析論,並比較老莊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異同。從生命存在的處境與難關,到解開生死倒懸的執迷困苦,如何直面人生的問題、解消心知的執著、尋求身心的安頓,透過字裡行間的哲思義理與情意蘊涵,展現了莊子的生命理念與應世哲學,讓我們在家常日常的餘地空間中,走出自己的人生逍遙路。
 

 
《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
 
莊子思想學說豐富而精微,擅以寓言故事寄託哲理,字句充滿詩意和想像力,極富趣味性及啟發性,值得涵詠回味。國學巨擘王邦雄教授窮畢生講學、研究之功力,以自身對經典的體悟,解讀莊子思想境界中最為核心的內七篇,被認為是文學藝術巔峰之作的外篇〈秋水〉,以及獲致歷代學人絕高評價的雜篇〈天下〉,匯通了孔孟、老莊、荀韓的思想,徵引各家說法,以經解經,論說詮解詳盡,理路清晰分明,重在義理內涵的抉發與生命智慧的體悟,堪稱莊子新繹的終極定本。
 
人生的路怎麼走?人間的美好在哪裡?承老子之學而開出新理境的莊子給出了答案。

導讀/推薦文

《走出莊子的逍遙路》精彩試閱
 

 
此生有限,而心知想要的太多
 

 
人為萬物之靈,活在一個普遍的生命格局中,也投身共同的存在處境。當一個生命來到人間,他要面對兩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吾生也有涯」:這個吾雖是第一人稱,但事實上泛指普天之下的每一個人;而且不光是普天之下,也是千古下來每一個人的共同命運。「吾生」指的是我的人生行程,「有涯」是有涯岸,有它的限界;那就是說每一個人來到人間,第一個面對的問題就是人生百年,又說是百年大限。
 

 
第二個問題是「而知也無涯」:這就比較不好說了,一定要對道家哲學有深切的瞭解,才能知道這個「知」是什麼意思。對道家來說:「知」就是心知,心知是指心有知的作用,而「知」的本質是執著。它跟今天講的客觀意義的知識學問是完全不同的性質。就好像老子所說的「為學日益」,那個「學」不是專講客觀的學問,反而貼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皆知善之為善」的那個「知」,是心裡執著了美善的價值標準。「知也無涯」的知也是這個意思。按照字面來說就是你心裡面的想望,或說是你想要抓住擁有的。「無涯」就是無邊無際。
 

 
兩句貫串起來講:此生有限,而想要的太多。不過想要的不一定是正面的意思,對道家而言,是說你的執著太多。這樣就會產生很大的衝突;因為這一生頂多只有一百年,但你卻什麼都想要,就產生底下「以有涯隨無涯」的問題——以有限的百年之身,去追逐天下無窮的想望。那結局是可想而知的「殆已」;「殆已」就是說這樣的想望注定是落空的。
 

 
宣穎的《南華經解》也用兩句話來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宣穎對莊子經文的結構有相當深入的分析,在結構性的整體觀照下,要怎樣解讀莊子,並抉發隱藏在語文脈絡中的精義,很有他的獨到之見。)他說「吾生有涯」是「年命在身有盡」;人生百年,這是一種命限;我們這個人物的人生行程,大概在百年之中完成,所以說年命在身是有窮盡的時候。再說「知也無涯」是「心思逐物無邊」,你的心知會去追逐物,逐物無邊指的是打天下;說的不是自然物,而是人文物;譬如說名利、權勢,人會追逐光環,標榜才學;這就是「心思逐物無邊」。年命有盡而逐物無邊,這就道出了生命存在的龐大壓力,因為年命在身是有盡的,但是你的心思卻逐物無邊。你心裡面想要的太多,也就是你心知執著太多;所以這是人生的兩大問題。
 

 
人物有限,而人間複雜
 

 
民間世俗老說命運,人的「命」是有限的,而「運」卻落在一個無窮無盡的變化中,這就是「以有涯隨無涯」的人生行程。這個隨是追隨、追逐,或說爭逐奔競。此生有限,想要太多,這是最簡單的說法。所以我說「吾生有涯」是自我的有限性,「知也無涯」是天下的複雜性―這一生是有限的,而天下是複雜的。也就是說人物是有限的,而人間是複雜的。
 

 
所以什麼叫人生?就是人物走在人間。心落在物裡面,這是第一個陷落,因為心本來是無限的,卻落在某一個形體裡面,而被這個形體束縛住,所以「心在物中」就是「吾生也有涯」。本來從心來說,應該是無涯的,此心應該是無限寬廣;但此心落在一個有封限的物裡面,這是第一度的沉落。「有涯」是從物來說的,人物的物——這個形軀,包括我們的才氣都是有限的,生命力燃燒完了就沒了。所以一定要靠心靈的調養,心靈的滋潤,心靈的源頭活水;不然光這個物就只那麼多。人的生命力是一個機栝,你把發條扭緊了,它就開始跳動,開始發散,到最後停下來。〈齊物論〉說:「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機栝就是機關。就是說當我們的心落在一個形體中,你立刻面對一個存在處境,一個亙古以來每一個人都相同的命運,「不亡以待盡」,說的是就算一時不亡,也總在等待終了的一天。形體就像那個機栝發條,扭緊的時候,它有很大的張力,一放手,它就會跳舞、會唱歌,等到整個發條鬆散無力的時候它停了。〈齊物論〉的描述說是「其發若機栝」,就是「吾生也有涯」的寫照。
 

 
所以我想那一個「吾」指涉的是每一個人的「心」,而「心」的存在處境一定會落在某一個「物」中,而物是有限的。所謂「成形」,是人物在天地造化中,或說是陰陽氣化中,以某一個形體出現,心靈就落在這個形體上,跟物的有限性同在。儘管你的心無限寬廣,但是你已經落在這個有限的形軀裡面了,這是亙古以來沒有人可以突破的困境。這個存在處境是被困住的,困在這個形軀裡面,所以各大教都想擺脫這個形軀;也因為你被困住,所以嚮往一個純粹心靈的自由。
 

 
「一受其成形」的存在處境就在「吾生有涯」,莊子說的這一句話,是千古下來每一個人的命運。而「不亡以待盡」,這句話是很酷的,讓我們直接面對存在的困苦跟難關。(道家有時候很酷的,因為他用明鏡般的心觀照,儒家多用心去體貼,所以比較溫暖貼心,會給出一分親切感的撫慰,而道家鏡照比較清冷,直接返照回來。)「一受其成形」,成形等同命定。我們的命就定在我這個人的身體上,這是天生的命定。人物的命就定在「成形」的形軀上。這個形軀的長相與才氣,就決定了我們一生的「命」。
 

 

 
「生有涯」是「命」,「知無涯」是「緣」
 

 
命是一定要運的,命往何處運?這是第二度的劫難。命往複雜的人間世界運。所以「知也無涯」不是正面的意義,無涯指涉的是心知落在人間的複雜,與世事的變遷之中,也隨之搖擺不定。「運」在佛門說是「緣」,也就是「緣會不定」的意思。人間的緣因為複雜多變,所以流落不定;而天生的命卻是命中注定,在你生下來那天已經決定了。所以「吾生有涯」原本指謂的是所有的人共同的命運,是普遍的;但是每一個人天生的命卻不一樣,這又是另一個更大的難題了。原來命是不平等的,聰明才智不一樣,生命氣魄不一樣,長相不一樣,身高體重不一樣,你參與人間的競爭條件是不一樣的。因為你不想定的「命」已經定了;而你想定的「緣」卻偏偏不定。我的觀點是「命」往「緣」中運,往人際關係裡頭運;而人際關係卻這麼複雜,你會因錯過而失落,人間事很難無怨無悔,話說從頭都是有憾有痛的。問題在,時光不能倒流,人生也不能重來,總說就在緣會不定中定了。
 

 
「知也無涯」,從另一個角度看起來,人生好像有無限的可能,實則每一當下所面對的抉擇是無比的艱難。今天的人都以為機會來了就好,但是機緣在那裡,千萬人也在那裡,大家都想要問鼎逐鹿,天底下有哪一個人敢說他會打得了天下呢?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機會多的是,實則徒增不知未來會如何變化的迷惘,存在迷失、而心頭亂紛紛。人生就是人物走在人間,人物已經是有限了,人間又那麼複雜,這是雙重的艱難所帶來的生命的不定感。
 

 
我們在帶兒女、學生走向成長路的時候,要穿越這兩大關卡,真的是困難重重,不要說是帶兒女、學生,就算心智比較成熟的自己,也一樣面對兩大難題;你這一生擁有的年歲如此有限,但是你又無可避免要投入一個複雜的人間世界,你的才氣要如何在每一當下做出抉擇,突圍而出呢?
 

 
從命來說「生也有涯」,你不想定的已經定了;從緣來說「知也無涯」,你想定的偏不定;命定與緣起確是人生的兩大難題。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