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佳「警察辦案小說」!暢銷三十餘國的瑞典推理大師作品集
★不可預期的情節,緊張懸疑、曲折離奇的故事佈局,帶領讀者經歷一趟精妙絕倫的探險之旅,是老少咸宜、打發休閒時間的優質享受
★珍藏犯罪小說經典名著,議價最低只要6折,限量100套!
◎ 曾志朗、黃富源、詹宏志強力推薦。
瑞典國寶級推理名家──麥.荷瓦兒&派.法勒(Maj Sjowall&Per Wahloo),共同創造出犯罪小說史上著名的
【馬丁.貝克刑事檔案】系列,由於夫妻兩人都是記者出身,時常接觸實際的犯罪案例,內容描述極具真實感,筆鋒如報導般簡練有序,細膩順暢,娛樂性十足,仿若真實辦案的氛圍,初時線索凌亂、步調緩慢,然而隨著情節發展氣氛亦逐漸熾熱、緊湊且緊扣人心,有令人非一口氣閱畢的流暢感。
「我們把創作犯罪小說當作一種解剖刀,一刀一刀劃開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假象與弊病。」這對左翼文學家,決意運用小說來提供社會省思。兩人從一九六五年開始計劃性地每年出版一本以
馬丁.貝克探長為主角的系列小說,藉著馬丁.貝克所共事的團隊,呈現資本社會日漸惡化的問題,如毒品、性犯罪、盜竊等各種犯罪事件,而且藉著馬丁.貝克警政署同僚的作為,來描寫處身國家機器中的無奈。兩人有意識地逐年觀照社會環境的變遷及人心世情的轉折,一直至一九七五年法勒去世為止,兩人共完成了精采的十本犯罪小說。
【馬丁.貝克刑事檔案】被稱之史上最佳「警察辦案小說」(police-procedural novel)之一,也是同類型小說中的不朽經典,英國推理界權威H.R.F.基亭甚至對它做出「人生盡在其中」的高度評價,並將第一本出版的
《羅絲安娜》選入世界前一百本最佳犯罪小說;此外,它們亦是瑞典推理小說自始以來第一次打入國際市場、而且深獲歐美推理界推崇、並在銷售數字上展現傲人成績的深刻作品,至今對犯罪小說仍舊影響深遠,獨樹一幟。
【馬丁.貝克刑事檔案】全套十冊,原定價2,800元,
現只要15人前來議價,即可享有6折1,680元超低優惠,限量100套!喜歡犯罪推理小說的朋友,敬請把握機會!
認識馬丁.貝克探長
在派.法勒與麥.荷瓦兒以馬丁.貝克及其斯德哥爾摩刑事組同僚為主角的十本小說中,馬丁.貝克被描繪成一個積極正直的人物。和大多數的刑事偵查小說不同,法勒與荷瓦兒筆下的人物彼此呼應,同時對抗外在壓力,並因此改變及成長。
馬丁.貝克於一九六四年的《羅絲安娜》中初次與讀者見面,時值聖誕節前後,他四十二歲,為消化不良所苦。胃病、妻子及上司種種問題,讓他總是情緒不佳。一年中有半年的時間他都患感冒。他似乎只為工作而活,唯一的休閒活動是做模型船。他只有一個朋友,也就是他的同事萊納.柯柏。他謹記自己擁有身為警察的固執、富有邏輯性及冷靜等優點來鼓勵自己前進。他的想法頗有見地,有時候也能做水平式的思考。
在《大笑的警察》中差點失去性命的馬丁‧貝,在此後開始有了轉變。他擺脫了妻子及不良的健康這兩個累贅,找到了心靈伴侶--梨雅.尼克森,左派的大學講師兼半集體式公寓房東。在後來的小說中,馬丁‧貝克身體轉趨強健但有點駝背。他甚至設法改掉他雙手交握在背後、踮著腳尖前後搖晃的警察招牌動作,並開始穿涼鞋、牛仔褲和圓領衫。《大笑的警察》翻拍成電影,主角華特.馬索將馬丁‧貝克這個角色詮釋得非常好。
馬丁‧貝克不單是在身體及服裝上改變,最重要的是其心智上的改變。和梨雅及其朋友的接觸,讓他變得比較隨性。馬丁‧貝克非常忠於他的時代和家園,他熱愛家鄉斯德哥爾摩;可是他也嚮往另一個時空,所以兩位作者巧妙地為他找到一個不斷出現的象徵:大海。他從城市和鄉間不斷搬家,也不斷出入越來越複雜的犯罪迷宮,過程中他總是帶著嚮往的心情,望著碼頭上卸錨出海的船隻和浩瀚的海洋。對他來說,大海和船隻是一種召喚,讓他可以回到更早期、更堅毅、更單純、不那麼複雜的世界和生活型態去,在那樣一個又自然又自由的世界裡,一個人可以面對自己、考驗自己。
以文字控訴資本主義
文/曾志朗
荷瓦兒&法勒藉犯罪的探源去控訴資本主義社會所帶來的不公不義,而普羅大眾的生計已淪為國際強權夾縫下的祭品,犯罪已不只是犯人一人一地的事務。貝克捉到凶手,卻一路目擊社會的黑暗面被「開膛剖腹」後的猙獰面貌。因此,破案帶給他們的往往不是歡暢,而是社會良知的一再被打擊。就追凶而言,馬丁.貝克是個成就非凡的警探,但在破案的過程中,他成為作者筆下試圖塑造的社會公義的反省與評判準則。這也是為什麼到了最後一本書,貝克竟然會把恐怖份子當作是他內心隱藏的英雄!
當湯姆‧克魯斯遇上了馬丁‧貝克!
文/黃羅(資深推理迷)
《羅絲安娜》前半段的故事一直在原地打轉,案情是膠著難以突破,讀者翻頁起來只感覺四平八穩;然而一進入後半段,當凶手呼之欲出時,馬丁.貝克率領手下進行一連串跟監的追捕行動,此刻讀者已不禁捏把冷汗越讀越快,不過免不了的是為了強化戲劇性自然會有意外狀況發生,所以就人算不如天算地險象環生,書末的雙線平行敘述更襯托出千鈞一髮的危機感,其繁複的場面調度幾可媲美電影《不可能的任務Ι》開場的暗殺戲。
在異國人間蒸發
文/既晴(推理小說作家)
《蒸發》遵循典型的警察程序推理(police procedural)形式。警察程序推理的形式確立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它揚棄了天縱英明的神探、華麗炫目的殺人詭計,結合了冷硬派的氣氛,改以詳實的犯罪偵搜過程呈現,主角不是個人英雄,而是合作無間的警察團隊。在荷瓦兒&法勒夫婦之前,美國已經出現過史上最傑出的警察小說作家艾德.麥可班恩(Ed McBain)了。不過,與麥可班恩不同,荷瓦兒&法勒夫婦並不刻意強調警方辦案的種種枝節,而是細膩地描寫瑞典的社會樣貌與變遷。任職於斯德哥爾摩警局刑事組的貝克探長,是個理智與才幹兼具的警官,卻往往在辦案途中眼見社會問題片段,甚至警察組織的逐步腐敗,而苦澀無奈地沉默質疑。
陌生的國度‧犯罪的原鄉
文/藍霄(推理小說作家)
馬丁.貝克探案共有十部,《羅絲安娜》、《上鎖的房間》與得到一九七一年愛倫坡獎的《大笑的警察》算是比較有名的代表作品;相對的,寫作順序排列在第三的《陽台上的男子》雖然少了名氣,但是咸認從處女作《羅絲安娜》到《陽台上的男子》,荷瓦兒、法勒夫婦所創作的馬丁‧貝克探案至此已奠立了完整的系列型態。
偵探小說中的異數
文/黃富源(中央警察大學教授)
《大笑的警察》一書,描述幾個老警察的生活與反應,那是警察心理學中最著名的「約翰韋恩症」(the John Wayne Syndrome)的標準反應,荷瓦兒&法勒的文筆描述很精確也很平實;事實上,警察工作並不是像《檀島警騎》或是《警網雙雄》那樣的刺激多彩而令人興奮;相反地,警察工作多半是由一幕幕凶險幽暗的人性、血肉模糊的現場、怨懟敵視的反應、衝突矛盾的情境、模糊不清的角色,和疏離孤寂的場景所疊構而成的。荷瓦兒和法勒透過「常帶感情」的筆鋒,卻清醒地寫下了警察故事最真實的一面。
警察機器運作的真實情景
文/丁世佳(資深譯者)
荷瓦兒&法勒巨細靡遺地描寫了警察機器運作的真實情景。馬丁.貝克雖然是主角,但在這個機制中,他不可能成為福爾摩斯那樣的神探,自己一個人解決所有案件。貝克的身邊圍繞著個性鮮明的同伴:剛愎強壯的剛瓦德‧拉森、過目不忘的米蘭德、純樸誠懇的諾丁、牙籤不離口的孟嵩等人,此外當然還有貝克的老友柯柏探長。這些人在各自的崗位上,以自己的方式盡身為執法人員的職責,偵辦這件懸案。雖然每個線索似乎都瑣碎而毫不相關,但就像一幅精細的拼圖一樣,透過所有人的努力,碎片最後終於完整地拼湊在一起,讓案情真相大白。一直笑不出來的馬丁‧貝克在《大笑的警察》最後終於失聲而笑;然而,那笑聲卻充滿了悲傷和無奈。
風格迥異的「警察程序小說」
文/謎熊(資深推理迷)
《失蹤的消防車》是馬丁.貝克系列的第五部作品,故事由一件火災事故開端,種種跡象顯示這是一起意外,然而事情真相果真如此單純?消防車何故會姍姍來遲,幕後到底隱藏了些什麼玄機?當然,答案在書中可以輕易找著,然而在欣賞故事情節之餘,我們是否也能看到作者想表達什麼,就這本書而言,我看到的是「大都會中求生存的困境」,法勒夫婦藉書中人物的對話清楚地向我們傳達「都市就是戰場」這個訊息,在往後的其他系列作中,這個概念會逐漸強化,這也是這本小說讓我印象極為深刻的主因,如果您不排斥看一本不一樣格調的警察辦案小說的話,我建議您不妨翻翻這本書。
《羅斯安娜》Roseanna
瑞典奧司特高蘭省的伯倫運河平時負載著來來往往的觀光遊輪、交通船充扮演著溝通地域、人類感情的角色。然而某個夏日晴朗的午後,沿岸竟然浮出了一具裸體的女屍,霎時平靜的河面變成了犯罪謀殺的共犯!
女屍身上沒有任何的飾物,從腰到臀部有一道紅而明顯的刮痕;她的手腳相當小巧沒有塗指甲油,眉毛濃厚有張大嘴……
《蒸發》The Man Who Went Up In Smoke
一名專跑東歐新聞的瑞典採訪記者阿爾夫.麥森,抵達匈牙利布達佩斯之後,已經兩週音訊全無。在消息不能曝光的情況下,馬丁.貝克只得隻身赴布達佩斯展開祕密調查。
然而,在歷經了漫長的調查後,阿爾夫.麥森卻依然下落不明,馬丁.貝克深感自己的無能。某日,他在公園意外遭到兩名跟蹤者襲擊,事態就此急轉直下……
《陽台上的男子》The Man On The Balcony
溫暖祥和的夏日中,正是在陽台上享受朝陽的好時光,哪知道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警局突然陷入一場駭人的夢魘,整座城市上演著一連串行凶搶劫和孩童性謀殺的悲劇場景。錯綜複雜的是,這兩種性質不同的犯罪行為產生了某種意外的交集--搶劫犯居然是某一樁弒童命案的目擊者。……
《大笑的警察》The Laughing Policeman
斯德哥爾摩發生一件集體謀殺案,九名乘客在公車上遭到亂槍掃射,結果無人生還,新聞一曝光便造成社會震驚。奇怪的是,死者之一是一名年輕警察,傳媒揣測他是在查案過程中遭到歹徒暗算。不過,他的上司馬丁‧貝克探長明白事情不是這麼回事,因為探長知道他的手下在那個時間不應該出現在那輛公車上面。……
《失蹤的消防車》Fire Engine That Disappeared
剛瓦德.拉森奉命監視竊車集團成員葛郎.麥姆,誰知麥姆所住的那棟老建築物竟然在他眼前爆炸!
警方調查的結果認定是麥姆開瓦斯自殺,引發大火,亦以此結案。豈料鑑識人員竟在麥姆的床墊下發現了一枚精巧的小型定時炸彈。馬丁.貝克探長等人所組成的偵辦團隊遂將目標鎖定在涉有重嫌的竊車集團頭頭。……
《薩伏大飯店》Murder At The Savoy
一個從馬爾摩來的的生意人被人殺害,凶手的動機是因為此人不但操控一整個商業王國,也企圖宰制淪陷在那部商業機器中的許多個人的人生。被害人的房地產公司專門推出偷工減料、坑人騙人的住宅計畫,因而利潤高昂;空運公司表面上是運載魚罐頭到國外,不過很可能是載運走私軍火到非洲等地。不管是房地產還是空運,死者的資本主義企業是受到福利國家的輔助……
《壞胚子》The Abominable Man
一位高階警官被殘忍地謀殺在醫院病床上,造成社會震驚。於是任職瑞典警察署的督察馬丁‧貝克奉命展開一連串調查活動。不料這竟讓貝克遭逢職業生涯中最大的危機。最大的困難不在於線索非常少,而是查明真相的同時,他發現自己勢必要與警察系統中一股腐化邪惡的核心正面對抗……
《上鎖的房間》The Locked Room
一個老人孤獨死於一個反鎖的房間內胸部中彈被警方判斷為自殺卻找不到兇器;一宗單純的銀行搶案在證人的繪聲繪影下被判斷為另一樁重大搶案的熱身。這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案子同時發生在斯德哥爾摩這個城市中而後也戲劇性的糾纏在一起而有了令人錯愕的結局。這部佈局巧妙、高明的小說不僅在具有本格推理小說的要素而且對資本社會中人際間的疏離、孤獨有極深刻的描寫;淡然的筆觸中點出了人間荒謬卻真實的情境。……
《弒警犯》Cop Killer
精心打扮過的席布麗來到巴士站,半小時後巴士到站了,席布麗卻早已失去蹤影,從此下落不明。
有目擊證人表示看見席布麗在巴士站坐上一名男子的車離去;也有人表示看見她和鄰居佛基.班特森在郵局談過話。……也有目擊者指出曾在案發當晚看見兩名男子偷車逃走,而且有兩名警察慘遭殺害。單純的人口失蹤案變成了無解的弒警案,這糾結的故事是所為何來呢?……
《恐怖份子》The Terrorists
斯德哥爾摩國家警署的首席督察馬丁‧貝克奉命保護來訪的美國參議員,偏偏這位參議員是國際恐怖組織欲除之而後快的目標。與此同時,貝克還捲入一場色情電影名製片家的命案,以及一樁瑞典少女的誤殺案。正當恐怖份子逐漸逼近下手目標之時,所有狀況卻糾結在一塊,事情有了出人意表的發展,而對於馬丁‧貝克來說,他即將面對的正是無可避免的死亡,只不過不知道死的會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