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學良生平年表-東北少帥榮枯浮沈實錄》精彩內容
張學良生平年表 縱橫近代史的張學良 張學良將軍,....他比項羽更具優厚的家世,但像項羽一樣,一夕之間在中國政壇上崛起,數年之間,叱吒國際,最後卻在政冶上作出錯誤的決定,使他像一個泡沫,霎時破滅。他在近代史上所占的地位,也猶如項羽在古代史上所佔的地位,有無與倫比的重要。在兩件事情上,張學良以少壯之年創造了歷史:第一件是東北易幟,使支離破碎的中國,重歸一統,這是一九二八年的事。第二件是一九三六年,在西安發動兵變,扣押當時最高統帥蔣中正,使奄奄一息的共產黨絕處逢生,以致日本不得不提前發動侵略戰爭,中國也不得不在部署成熟之前,提前抗戰。從此歷史軌道重大轉換,節節相扣,造成今天中國這個局面.....。(參見本書第1-2頁) 爭議性最多的現代軍人 這兩件重大的歷史轉捩點,尤其後者,使張學良成為一個爭議性最多的現代軍人之一,關於他個人的資料,已有數十種之多。他應驗了西方人的一句話:「悲劇是性格造成的」。從他年輕時帶兵開始,直到南京做階下囚,他都有很強烈的政冶主張。問題就出在這裡,他不懂政治,卻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世界史綱的作者威爾斯對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評語說:「政治太複雜,不是一個軍人所可以理解的!」張學良不僅是一個軍人,而且是一個頭腦簡單的軍人,一個沒有歷史觀也沒有世界觀的軍人。他的所謂政治理念,不過是興之所至的直覺行事,事實上,他只是一個江湖好漢,在父親龐大的權勢和財富支持下,一種地力軍閥的作風而已。他最初崇拜三民主義,卻不認識國民黨,最後崇拜共產主義,卻不了解共產黨。這種不穩定的性格,最恰當的位子不應該是國家元首級的政治寶座,而應該以去當山寨大王,他的成功是他的不幸,他的失敗是他的更不幸。.....(參見本書序第2頁) 張學良的出生 一九0一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六月三日(陰曆四月十七日)張學良生於遼寧省台安縣桑子林詹家窩舖,父張作霖(雨亭),母趙氏。張家遠祖本姓李,世居河北大城,後遷山東,清道光年間移徙遼寧省海城縣,其曾祖過繼給舅父張氏,始改姓張。 張學良祖父張有財,先娶邵氏,邵氏歿後,繼娶王氏,有三子二女。三子名張作泰、張作孚、張作霖。(參見本書第1頁) 「學良」-父期望媲美「張良」 長子學良,字漢卿,號毅唐,乳名小六子,趙夫人所生,生辰八字為:「辛丑、癸巳、壬子、庚子」,張作霖為他取名「學良」是希望他長大後,能像漢朝開國名臣張良那樣,成為安邦定國的大才。(參見本書第3頁) 生日與父親之死同日 一九二八(民國十七年)二十八歲四日 早晨五時二十三分,張作霖專車駛至皇姑屯附近南滿鐵路與北寧路交叉的陸橋時,中了日本關東軍預埋的地雷,車廂被炸毀損嚴重。.......張自知無望,對盧夫人說:「我受傷太重,恐怕不行了,告訴小六子(張學良乳名)以國家為重,好好地幹吧!我這臭皮囊不算什麼,叫小六子快回瀋陽。」說過不久,閉目而逝,時為上午九時三十分。稍後,老師的五太太(壽夫人)打電話.....叫他馬上回奉天。張即將所部撤到溪州準備返奉。....這一天(六月四日)正好是陰曆四月十七日,是張學良的生日,因此,從那之後,他不在這天過生日。.....(參見本書第52頁) 東北易幟之舉-使中國重歸統一 二十四日 東三省議會聯合會推舉張作相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吉林省司令,張學良、萬福麟分任奉天、黑龍江兩省司令,但張作相不肯就任,並改推舉張學良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二十五日 日本首相田中義一致電瀋陽總領事林久冶郎,飭其警告張學良,勿與南方妥協。....二十六日 田中再電林久治郎,飭其告張:「在這個時際,匆遽採取迎合南力的態度,是毫無必要的,應該維持現狀,保境安民,以觀形勢」。張氏不為所動。(參見本書第54頁) 七月一日通電表示決不妨害統一。電中說:「...吾國不幸,兵禍頻仍,民生憔悴,國是玷危。學良上年渡河之後,故首倡弭兵,事與願違,有志未遂。今遭大故,重寄勉膺。先人遺訓諄諄,以無違佳日息爭電之旨為戒;茲為貫徹和平起見,已前令方敝軍從事撤退,以明真意。至國難所在,學良當以民意為依歸。所盼當局諸公,以國家大計為前提,同時收縮軍事;一面以最簡捷辦法,速開國民會議,解決目前一切重要問題。學良愛鄉愛國,不甘後人,決無妨害統一之意。」 同日派邢士廉、王樹翰、米春霖、徐祖詒四人為代表,赴北平面見蔣(中正)、閻(錫山)等人,準備會商東北易幟問題......。(參見本書第55頁) 發動西安事變 一九三六(民國二十五年) 三十六歲二日 張前往洛陽見蔣介石,擬當面陳述出兵援綏的理由,臨行前囑劉鼎電告中共中央 關於國軍圍剿部隊行動的新部署,張提請中共『立即準備作戰。』 到了洛陽,張請求釋放上月二十三日被捕的救國會七君子,蔣拒絕,張憤慨說:「委員長這樣專制,這樣摧殘愛國人士,和袁世凱、張宗昌有什麼分別?」蔣說:「全國只有你這樣看,我是革命政府,我這樣做就是革命。」張並力陳出兵綏遠抗日的必要,但也末獲允。....四日 蔣介石自洛陽搭隴海路專車西行,張學良、錢大鈞等隨行,當晚抵西安,設行轅於臨潼華清池。 七日 蔣介石在行轅召宴張學良、楊虎城、朱紹良、陳誠、于學忠等,席間對剿共機宜,多所指示。當晚張再就改變剿共向蔣諫爭,指出:—日寇節節進逼,野心永無止境,如再不制止反擊,全部國土將淪於敵手,我們都要成為千古罪人。—共產黨一再表示願團結一致,共同抗日,我們應接納。—內戰無論誰勝誰敗,都消耗國力,等於幫助敵人。但蔣指責他年輕無知,受共黨欺騙迷惑;而由於張之態度堅持,情緒激動,蔣最後怒看說:「即使你用槍把我打死,我的剿匪政策也不能改變。」八日 張與楊虎城會商,認為蔣的剿共政策已無法扭轉,為了抗日救國,只有將蔣扣留,惟行動日期未作決定......。(參見本書第280-281頁) 十三日 張前往探視蔣介石,但數次均未能進言,不得已,託陝省主席邵力子轉請講移居高桂滋公館,以比處有禦塞設備,較為妥適,但為蔣所拒。(參見本書第291頁) 發動事變原委之說明 ....召集總部全體職員講話,說明發動事變的原委。指出:「我們這次舉動,把個人的榮辱生死完全拋開,一切都是為了國家民族!....權衡輕重,為了拯救國家的危機,是不得不如此。這樣作,對於國家終於是有好處的! 「現在蔣委員長極為安全。我們對蔣委員長絕沒有私仇私怨,.....如蔣委員長能放棄過去主張,毅然主持抗日工作,我們馬上絕對擁護他,服從他!那時甚至地對我們這次行動,認為是叛變而懲處我們,我們絕對坦然接受。 「這次事件實關係我國家民族興亡,.......我真不信我們中國不能復興!我們不信我們中國不能脫離日本帝國主義的羈絆!」(參見本書第292頁) 護送蔣委員長以明志 二十五日 .....張並登上專機隨行,蔣阻止他說:『爾行,則東北均將無人統,且此時到中央亦不便』,然張聲稱:實有赴京之義務,蓋以向各將領表示,願擔負此次事變之全部責任』,他更欲『藉護送入京之舉,證明此次事變,無危害委員長之惡意及爭奪個人權位之野心』。... (參見本書第333-334頁) 幽居十年後,重慶到台北 一九四六(民國三十五年) 四十六歲十一月二日 自重慶被送到台北。在重慶尚未踏上飛機前,張以為幽居已滿十年,且抗戰業已勝利,此次是要獲釋放了,因此心情至為愉快,但登機前聽到軍統人員告訴要飛往台灣時,他氣得緊咬牙根,把手用力拍了下桌子。劉乙光在答覆地詢問時說了聲「報告副座」,他馬上說:「還有什麼副座不副座,乾脆把我看成犯人好了。」 當晚,住宿於陽明山。(參見本書第416頁) 「美國之音」訪問--不願多談歷史 一九九一(民國八十年)九十一歲....平生最佩服的人物有兩位,一位是他父親張作霖,另一位是蔣介石先生。五月十一日 在紐約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所談重要內容為:關於西安事變,他表示不願說太多,不願傷害到別人,此事留給歷史去評論。關於近半個世紀他若不失去自由會有什麼作為或貢獻?他覺得很難說,他痛恨日本軍閥,一心想抗日,但幾吹向蔣介石請求都未獲准。假如參加抗戰,他可能早就沒了,他從未把生死放在心上。他說他很不安靜,假如不是被幽禁,還不知會闖出多少禍。 對於西安事變時周恩來和他與蔣介石晤談的問題,他說周見蔣是他帶去的....。又說中共對事變沒有贊成或反對的意思,事前他們根本不曉得......。 「平生無遺憾,唯一愛女人」談到愛情方面,他說他年輕時非常荒唐,亂七八糟,說不上什麼愛情,他有兩句詩:「平生無遺憾,唯一愛女人。」(參見本書第458-459頁)
[ 返回上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