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為創意之本
It's good to feel good.
撰文╱曾志朗(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專長為認知心理學)
音樂治療、繪畫治療、書法治療、戲劇治療、舞蹈治療、運動治療、認知治療……當一向被認為是修心養性,提昇心靈境界的休閒活動,都一再被冠上「治療」的名稱時,我們一定要問:這個社會怎麼了?原來是積極正面的欣賞,為什麼都變成負面表述的名詞?難道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真的是那麼精神不濟,所以需要以各種活動去治療嗎?但話說回來,如果這些活動是為了抗壓,是為了紓解精神的苦悶,那正面的表述不是更有效益嗎?為什麼負面表述變成常態呢?
其實人們只重視負面情緒的惡果,而忽略正面情緒的效益,正是上一世紀多數西方科學家對人類精神福祉的看法。他們假設人的生活面是「本善」(well-being)的,所以若有不足或不善,則一定被負面情緒給破壞了。分析檢視負面情緒的類別,並標示其不同的性質,就成了研究的主流。從這個觀點看,假如不要被負向的情緒所干擾,生命的存在原型本來就是完好的,所以正向的情緒就不必太在意了。科學家因此把精力集中在研究負向情緒的破壞力,對正向情緒是否可以幫助人們往上提昇,就留給宗教家去思考了!
從科學分析的量化需求而言,負向情緒是較易分類的,憤怒、哀傷、恐懼不但在心理的感知上截然不同,三種負向情緒的臉部表情也各自不同,讓人一目了然;就是在生理的反應上也不一樣,大概在20年前科學家就已發現自主神經系統上對上述三種負向情緒有三種不同的反應。但是對正向情緒的描繪卻非常困難,也沒有自主神經上的特殊反應可以作為量化的指標,所以在科學期刊中,每一百篇有關負向情緒的論文,才有一篇談正向情緒的論文。
這個研究取向的不對稱,不僅反映出科學量化上的相對困難,也反映出理論建構上的困難。因為從生物演化的觀點,負向情緒的目的清楚可見:恐懼會促使逃離危險的現場,憤怒就是準備攻擊的前奏,而哀傷就要解省能源的浪費。在適者生存的天擇過程中,這些能促使即時行動的機制是非常有用的。但正向情緒通常不會促成即時行動,而且即使有行動,其目的也往往模糊不清,所以對建立正向情緒的功能機制就不太容易了。
近年來,情況有所改觀。首先,在1930年代,正向情緒的正向效益有非常明顯的數據予以支持。180位在修道院裡的一群天主教修女,被要求寫日記,也寫短文,描述他們小時候的經驗,她們每天所做的事,還有她們的想法,這些林林種種的記事有喜,有悲,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60年之後,美國肯塔基大學的科學家拿到了這批資料,仔細分析內容的正負向情緒詞彙。他們發現這些短文中,充滿正向情緒表述的作者,和充滿負向情緒表達的作者的壽齡相差10歲。10歲的差距是很大的,比持續抽菸者與戒菸者的壽齡差距大得太多了。這個研究引發更多類似的研究,而這所有的不同研究結果都指向一個結論:正向情緒對延續生命是有效益的。
但正向情緒的效益不止於此。最近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實驗更發現負向情緒會導致「隧道視限」(Tunnel Vision),而正向情緒則會增加思維的彈性及統合性的視野(Global Vision),後二者剛好就是創造力的兩個重要因素。因此,在一個充斥負向表述的社會裡,我們很難期望有創意的問題解決方案!但是我們也不必太過失望,否則就太悲觀了,會陷入負向的思維的反芻,這就不妙了。
其實,我想說的是,我們已為正向情緒找到了演化上的功能了:It's good to feel good!【本文轉載自2003年8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