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新鮮書
   暢銷書
   優惠套書
   推薦得獎書
   Best 100 Club
   非常作家
   套書大賣場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三國奇談》精彩內容

三國志隨筆1

三分天下的夙世因緣

  正所謂「冤有頭,債有主」,據《三國演義》的前身《三國志平話》聲稱,由於劉邦、呂后殘殺功臣,韓信、彭越、英布死後心有不甘,遂狀告陰司,讓劉、呂二人轉世為獻帝、伏后,韓信諸人轉世為曹操等,三分其天下,以為報應。

  馮夢龍的《古今小說》中有一篇名為〈鬧陰司司馬貌斷獄〉的小說,說的是書生司馬貌夢遊冥界,見到韓信、彭越、英布等漢朝的開國功臣向閻羅王狀告漢高祖及呂后殘害功臣。司馬貌代閻羅王斷獄,罰漢高祖、呂后投胎為漢獻帝、伏后;韓信諸人則為孫、劉、曹,三分漢家天下,項羽投生做了關羽,樊噲投胎而為張飛,蒯通轉世而為諸葛孔明……熱鬧是熱鬧,終係無稽之談。

  然而這無稽之談,古人卻頗為熱衷。中國人骨子裡深受佛教因果報應之說的影響,寫小說也每每喜歡弄出一段因果來。如《說岳全傳》,說岳飛本是佛祖座下的大鵬金翅鳥投胎,而秦檜乃癩蛤蟆轉世,鳥咬了癩蛤蟆一口,這仇就結到人間來了。《水滸傳》裡的一百零八條好漢也無一例外都是天罡星、地煞星下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說起來,馮夢龍這篇小說還大有抄襲之嫌。因為在此之前的《三國志平話》,其開卷就是司馬仲相受天公之命,在陰間審判劉邦、呂后殘殺功臣,同樣也是把漢朝的江山由功臣們去瓜分。《平話》的作者造出這一段故事,說來無稽,其實卻也是有自己的思想的。設想,當年楚漢相爭,韓信被封為齊王,帶甲百萬,威鎮三齊,楚漢兩主成敗在他一人之手,舉足輕重,他若聽了謀士蒯通的話,自樹旗號,稱王稱帝,誰又能阻擋?那樣,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代或許在那時就開始了。《三國志平話》成書於元朝至治(英宗年號,公元一三二一至一三二三年)年間,羅貫中即依此而演繹了一部大書。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刪除了這個開頭,依我看並非他不信因果報應;《三國演義》中寫于吉,寫管輅,甚至寫諸葛亮都幾近神話,說明羅貫中也是很津津樂道於鬼怪神異的,之所以不取這段故事,實乃他不敢也!

  羅貫中不像《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和《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那樣,除了小說上的署名外,其他方面多給後人留下考證和想像的話題。六十多年前,人們在寧波天一閣舊藏明藍格抄本《錄鬼簿續編》中發現了羅貫中的小傳,得知他生於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一三四三年),是元末明初的作家。

  試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何等角色?也是和漢高祖一般殘殺功臣的主兒!而且他自以為與漢高祖一樣起自布衣,所以行事多效法於斯。洪武年間,他大興黨獄,在著名的胡惟庸、藍玉事件中,前後十四年,一共殺了四萬五千多人,甚至連親侄子朱文正、親外甥李文忠及從小要好的朋友徐達都不放過。清代學者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評論說︰「(朱元璋)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在這樣的高壓統治下,羅貫中若沿用這段三國因的故事,豈不要被視為影射攻擊,說不定還會因此掉了腦袋。

  而馮夢龍則不然,他是崇禎三年(公元一六三○年)的貢生,其時明朝將亡,內憂外患,應接不暇,輿論控制相對無暇顧及,政治較為「解放」了;而且殘殺功臣這段歷史也已過去兩百多年,人們早已淡忘,即使存心影射,當局也未必會太在意,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三國志隨筆2

傳國玉璽的下落

  誰說只有重視科學的西方人凡事講求證據?中國人早在秦始皇的時候,就注意到「證據」的公信力了。不管你是篡位也好、禪讓也好、父子相傳也好,總之要當個名正言順的皇帝,少了「傳國玉璽」,一切免談。

  《三國演義》第六回〈匿玉璽孫堅背約〉寫道︰諸侯聯軍打敗董卓,董卓挾漢獻帝遷都長安,臨行時焚燒宮室民宅,發掘陵墓墳冢。聯軍先鋒孫堅率先衝入洛陽,撲滅宮中大火,設軍帳於建章殿上。其軍士在殿南一井中撈起一具女屍,項掛一錦囊,內有朱紅小匣,用金鎖鎖著。啟匣一看,裡面是一塊玉璽(皇帝的印章),四寸見方,上鐫五龍交紐,有篆文八字,刻了一句吉讖︰「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裡也有幾句著名的吉讖,如賈寶玉通靈寶玉上刻的「莫失莫忘,仙壽恆昌」和薛寶釵那塊瓔珞佩上「不離不棄,芳齡永繼」幾個字,不過那些都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而孫堅獲得的玉璽卻是歷史上真有的東西,且「受命于天」幾個字也非比尋常。程普當下告訴孫堅:「此乃傳國玉璽,得之者必有登九五之分(做皇帝的運)。」孫堅當時就心動了,於是託疾歸江東,企圖別圖大事。盟主袁紹得知此事,要孫堅交出玉璽,結果孫堅矢口否認,二人幾至動武,聯軍也從此分裂。後來袁紹索之不得,便通知荊州劉表,要他中途截擊孫堅,搶奪玉璽,一場「奪寶大戰」就此展開。

  《三國演義》的描述是根據《吳書》、《山陽公載記》等書的記載,儘管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認為孫堅於聯軍中最以忠烈著稱,斷不會私匿漢之神器,否定了孫堅匿璽背盟之說,然而他卻並未否定有「傳國玉璽」這麼件要緊的東西。我們且不計孫堅的是非,單來說說這傳國玉璽。

  根據相關典籍記載,這顆傳國玉璽係秦始皇所刻,是封建時代最高權力的象徵。據說它是用卞和所獻荊山美玉刻成,這卞和獻的荊山美玉即歷史上著名的和氏璧;而和氏璧的故事幾乎可以貫穿一部春秋戰國的歷史。

  相傳卞和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在荊山上砍柴偶然發現了一塊玉璞,先後獻給楚厲王、楚武王,都被認為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還被誣以詐欺罪先後截去了雙腳。及楚文王即位,失去雙腳的卞和抱玉璞哭於荊山之下。楚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為紀念表彰卞和,稱為「和氏璧」。據記載,這和氏璧置於暗處,自然發光;置於座間,冬月則暖,可以代爐,夏月則涼,蚊蠅不入。此外,它還能卻塵埃、闢邪魅,楚國從此視為國寶。戰國時期,楚相昭陽因宴會偶失此璧,懷疑被張儀偷盜,把他打了個半死,張儀因此入秦。其實昭陽實在是冤枉了張儀,這和氏璧不知怎麼的竟流到趙國,於是又上演一齣「藺相如使秦完璧歸趙」的戲碼。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也就歸秦始皇所有了。

  秦始皇令人用和氏璧刻了這麼一顆傳國玉璽,希望作為江山代代相傳的一個憑證和表記,上面「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也是宰相李斯手書。然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九年巡視天下時,船至洞庭湖,忽然風浪大作,有人獻策丟寶鎮浪,因此便將那顆傳國玉璽丟入湖中。說來也怪,洞庭湖竟立即風平浪靜。八年後,有人從湖底撈得此玉璽,當時秦始皇正巡狩到華陰,那人持璽擋道,奉還秦始皇說︰「持此還祖龍。」(皇帝稱「真龍天子」,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故而稱「祖龍」)

  秦始皇雖然自以為「受命于天」,然而他的江山卻並未「既壽永昌」。始皇屍骨乍寒,劉邦就揮師進了咸陽,秦朝末代皇帝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劉邦。漢朝開國後,此玉璽便代代相傳,成為皇位交接的表證。

  到了王莽篡漢,命大臣王舜向漢孝元太皇太后(王莽的女兒)索取傳國璽。王莽的女兒身為漢朝太皇太后,果然心向著漢室,被逼不過,一怒之下將玉璽摔於地上。從此玉璽缺了一角,王莽只得令人以金鑲之。東漢光武帝劉秀打敗王莽後,奪回傳國玉璽,此璽又成為漢家天下的象徵。

  再說孫堅得了玉璽後並沒給袁紹、劉表搶去。然而孫堅死後,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他的兒子、小霸王孫策為向袁術借兵,將玉璽抵押給了袁術。不過《山陽公載記》及元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述的,卻是袁術乘孫堅妻吳氏扶棺歸里之際,把她劫為人質,攫取了傳國玉璽。

  說來也是一報還一報,袁術死後,廣陵太守徐璆也從其妻處奪取了玉璽獻給曹操。迨曹丕廢漢自立,從漢獻帝手中接過傳國玉璽,又自作聰明地在其側邊刻了一行小字︰「魏受漢傳國之璽」。只不過過了四十五年,這顆玉璽又傳到司馬炎的手中。司馬炎倒沒有再在上面刻什麼「晉受魏傳國之璽」的字樣。要是都像曹丕這麼刻下去,後來搶得皇位的皇帝們恐怕就沒地方去刻字了。不過,後來的皇帝們不管這顆玉璽上有沒有地方供他們刻字紀念搶了人家的江山,都得再去另刻一顆玉璽,因為這顆用和氏璧刻的傳國玉璽,傳來傳去傳丟了!

  原來,這顆玉璽由魏、西晉相傳,經前趙、後趙,又落入前秦苻堅之手。後苻堅為其部將姚萇俘獲,姚要他交出玉璽,苻堅說已送給東晉。做為一個敵對國,苻堅沒有理由去向力量比前秦弱得多的東晉獻還玉璽,其實此時玉璽已下落不明了。因為這個時期中國北方為少數民族所控制,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顆傳國玉璽應是失落在某個少數民族部落的後人當中。

  姚萇自己要當皇帝,覺得不能沒有傳國玉璽,於是在他建立後秦國時,就偽造一顆「傳國之璽」。他這一招啟發了所有想當皇帝的人;與此同時,後燕慕容垂也偽造了一顆。東晉司馬氏素以正統自居,見此情形,也連忙偽造一顆,卻把文字刻錯,成了「受天之命,皇帝壽昌」。他們還順便編造一則故事,說這顆假玉璽是冉閔的部將蔣幹送來的。

  後秦那顆「傳國之璽」在劉裕滅後秦後被帶回建康(今南京),東晉王朝知道它是假的,就銷毀了它。而東晉的那顆後來流入北齊,因為後燕的那顆在亡國後已輾轉落入北周。北周滅北齊後,又將東晉假造的那顆「皇帝壽昌」璽毀了。於是,三顆假璽只剩當初後燕慕容垂製作的,假到此時也就算真的了。

  這顆玉璽經北周、隋、唐,一直傳到五代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為石敬瑭圍困自焚後,這顆玉璽從此下落不明。迨北宋趙匡胤建國,就未見有傳國璽的記載。以後的皇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印章,而且不止一顆,但卻沒了傳國的玉璽。雖然後來的王朝也多有聲稱發現傳國玉璽的,但那都是為證明自己確實「受命于天」而編造出來騙人騙己。

  其實江山不是靠玉璽來決定是否「既壽永昌」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製玉璽者江山隔世即亡,那些得玉璽的也從沒一個「既壽永昌」。而且,既然已經推翻了人家的政權,卻還要去接受人家的傳國玉璽,也多少有點荒謬的味道。中國人歷來糾纏於正統、非正統之爭,因此迷信這些傳國玉璽的神話。到現在,還有人抬出「按既定方針辦理」之類的話,來作為自己合法掌權的「證明」,可見「傳國玉璽」的觀念在中國人心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其實「正統」是最難把握的,傳國玉璽到後來都變成了三顆,你說哪一顆是正統的?

三國志隨筆16

劉備少了兩撇

  「鬍子」對中國古代的男人而言,不但是「美」與「醜」的標準,更是一種能力的象徵。有鬍子,代表有「資歷」、有「年紀」,自然經驗豐富,成熟穩重了。可偏偏咱們劉皇叔,下巴光溜溜地,吃了不少悶氣。

  與他的結拜兄弟關羽之長鬚美髯相映成趣的,是劉先主恰巧下巴光溜溜,沒什麼鬍子。

  本來麼,劉備有沒有鬍子倒也無甚關礙,然而,正因為他是蜀先主,所以其鬍子竟跟許多人──至少是蜀漢的群臣──有了那麼一些關係。

  著名的語言學家王力教授撰文稱,古代男子是必須要留鬍子的。──他老人家怎麼放著許多語言問題不研究,卻去研究古人的鬍子,我至今不解,然而由於對他老人家的學問向來佩服,所以對這篇文章自然也就印象頗深。從當年袁紹、袁術引禁軍殺入宮中,替被宦官「做掉」的大將軍何進報仇,凡見宮中沒鬍子的就殺(這可不是小說家胡編的,《資治通鑒》等正史都有記載)這個故事來看,可見王力教授的考證不錯,即古代男人除了宦官以外,似乎大多都有蓄鬚。劉先主如果那個時節就已被認作「皇叔」,而且又不幸當時也在宮中,說不定早被二袁的亂軍當作宦官砍了也未可知。鬍子有可能影響到性命,真是亂世啊!

  王力老教授還引古樂府詩〈陌上桑〉為證,詩中有「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之句,可見當時連挑擔走江湖的販夫走卒都是有鬍子的,一路上見到美女,便「下擔捋髭鬚」,既是審美,也權且歇腳。劉備乃織席販履的販夫走卒出身,一路販運,見到美女卻無法像他的同行那樣「下擔捋髭鬚」,想必是極痛苦的。設想一下,他也許只有低頭掩住下巴,急急地挑擔逃走。這是沒鬍子的煩惱!

  劉備為啥要急急地逃走,這倒不是筆者胡亂猜測,因為按照當時社會的審美標準,鬍子長得好是美男子的特徵之一;《漢書》稱漢高祖劉邦「美鬚髯」,《三國志》記載的美髯公有關羽、崔琰、程昱、魏延、太史慈等人。另外,如孫權有一把紫髯,曹彰有一臉黃鬚,都是很叫異性動心的。你想當初劉備一個窮小子,要錢沒錢,要地位沒地位,連鬍子都沒有,見了心儀的漂亮女人,還不自卑地趕快逃走?所以這鬍子問題,實在會對劉備心理造成影響的。

  《三國志•蜀志•周群傳》記載了一則有關劉備鬍子的故事︰

  劉備初入蜀時,與劉璋相會於涪。張裕當時是劉璋的從事,侍從在旁。此時的劉備已經有了些地位,所以也不甚以自己的沒有鬍子為恥,反倒先去招惹人家,嘲笑鬍子長得特別「繁榮昌盛」的張裕說︰「我從前住在涿縣,那裡特多姓毛的人家,東西南北都有,涿縣縣令稱之為『諸毛繞涿居乎』!」言下之意將張裕比作了多毛的豬。張裕也不是個好欺侮的,當即反唇相譏︰「從前有個上黨地區潞縣的長官,遷官去做涿縣令,後又去官還鄉,有人要給他寫信,稱呼他的官爵,結果欲署潞則失涿,欲署涿則失潞,乃署曰『潞涿君』。」「潞涿」與「露啄」同音,意思就是嘲笑劉備光著下巴沒有鬍子。

  劉備被他揭了痛瘡疤,當時肯定很下不了台,但他不會臉上青一陣紫一陣如你我一般,因為他是「喜怒不形於色」的。後來,劉璋被逐,張裕成為劉備的部下。劉備就找了個藉口將他下獄,準備報仇,連諸葛亮親自來求情也不行。最後這張裕竟至被殺棄市──屍體還要被展覽示眾──可見劉備對他恨之入骨。這是有關鬍子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考劉備的一生,其實自始至終都為一種潛意識的自卑心理所籠罩,而自卑有時候卻伴著超乎常態的自尊出現。打出「漢景帝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牌子,雖然有其政治上的需要,但這是否也顯示出一種對自我能力的不自信呢?當孔融發帖子邀請他出兵去救陶謙時,他潛意識裡的自卑心理又暴露無遺,竟對著送帖子來的太史慈激動不已,一副受寵若驚的樣子,說:「孔北海(孔融)也知道這世上還有我劉備啊!」這自然是很叫俠客作風的太史慈看不起的。太史慈之所以沒像趙雲那樣投在劉備麾下,恐怕便是看出了劉備內心的小家子氣。

  至於劉備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情形實在有似當年接到孔融的帖子。就在「劉皇叔」受寵若驚不能自持之際,更叫曹操看破了他的心理,好好地將他耍一回。俗諺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這裡面有「假」的成分,但是否也有「虛」(自卑)的成分呢?恐怕是有的。至於後來,急著要為關羽報仇,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了,即是為掩飾自卑而表現出來的狂妄自大,急於要顯示自己的力量──雖然,我們綜合分析以為伐吳也無不可,然而從心理上分析,卻總還是自卑。

三國志隨筆19

英雄難過兒子關

  許多開創者辛苦建立了事業,交到兒子手上卻未必能守得住。袁紹是一個例子,曹操、劉表、劉備、孫權也不例外。這當中,大概只有江東英雄孫堅,擁有孫策、孫權這兩個好兒子,讓人羨慕不已吧!

  大凡英雄難過的,除了美人關外還有一個兒子關,因為很多英雄的事業都是毀在兒子手裡。漢末三國,群雄紛起,波瀾壯闊,天地為之斂容。然而這些英雄的功業很多都壞在繼嗣問題上,正應了徐玉蘭在《北地王•哭廟》裡的一段唱詞︰「怎奈是後輩不強枉費功,把先輩心血付東風!」

  先是袁紹,世代望族,統冀、青、幽、并四州,兵甲七十萬,雄視天下。然而幾個兒子各不相睦,尤其是長子袁譚和幼子袁尚,為爭嗣位水火不容。袁紹手下的謀士武將也由此分化為兩黨,客觀上削弱了袁氏的力量。此外,袁紹在立嗣問題上亦舉棋不定。他似乎是個「唯美主義者」,因為小兒子長得漂亮,就偏向小兒子;但他既想立幼,卻又不願虧待另外幾個兒子,於是將他們一一外派,讓其各據一方──袁譚據青州,袁熙據幽州,外甥高幹據并州。這樣,各人都有了相爭的實力,爭嗣自然更加熱鬧。這一點,他的高級謀士沮授早已看出,並提醒過他,但他卻不以為然,由此可見袁紹在政治上的短視。最後只得叫曹操來收拾殘局。官渡之戰後,倘若袁紹的幾個兒子合力抗曹,曹操要平定河北恐怕還沒那麼容易;然而袁氏子弟大難臨頭卻不忘窩裡鬥,於是只好便宜曹操了。

  曹操在立嗣問題上起先也遲疑不決。儘管他曾不無調侃地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話,但他自己的兒子其實並不比孫堅的差。而且他的幾個兒子實在生得太好了,曹丕、曹植、曹彰、曹沖均有過人之處,倒讓人不由得挑花眼。曹操畢竟是個成熟的政治家,他的立嗣完全隨著政治立場而轉移。平心而論,曹操一開始也曾有過做漢室中興忠臣的想法,所以他偏愛與他一樣有「力扶社稷」理想的曹植;後來,他老人家想當周文王了,天平便向他選定的「周武王」曹丕傾斜。

  曹操比袁紹老到之處,在於選定曹丕後,就大力削弱曹植黨羽,所以丁儀、楊修等為之送命。然而後來兄弟相煎的故事,畢竟還是留下千古話柄,曹操泉下有知,想必也不願看到這一幕。但是沒辦法,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樣割捨不下。依照王夫之的說法,曹魏江山最終還是因立嗣問題受到了影響︰「魏之亡,自曹丕遺詔,命司馬懿輔政始。」(見《讀通鑒論》)當時曹叡已年長,曹丕還要命司馬懿與曹真、陳群共同輔政,實際上是要以司馬懿、陳群來箝制同姓的曹真,這都是當年丕、植王位之爭的後遺症。所以王夫之認為︰「故魏之亡,亡於孟德偏愛植而植思奪嗣之日。兄弟相猜,拱手以授之他人,非一旦一夕之故矣。」

  如果說曹操的幾個兒子都太能幹了,以致他一時難定繼承人,那麼劉備的幾個兒子則都太懦弱了,所以還是立長子阿斗圖個安枕。然而社稷大事畢竟將就不得,蜀漢江山終於在阿斗手裡改名換姓。

  劉表的情況有點像袁紹,長子劉琦、幼子劉琮各有黨羽,最後的結果也和袁氏一樣,統統被曹操佔了便宜。

  三國英雄中只有孫堅有兩個好兒子。長子孫策被曹操呼為「狾兒」(狂犬),稱︰「狾兒難與爭鋒也!」袁術也常嘆︰「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次子孫權更是獨步江東,「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譽流傳千古。然而好運不出三代,到了孫權立嗣時,問題就大了。

  孫權的長子、次子皆早亡,於是立三子孫和為太子,四子孫霸為魯王。兩人同為王夫人所生,享受一樣的政治待遇,猶同宮室,禮秩未分。後來孫權乾脆命他們各立門戶,由此大臣也形成了兩派。比較正派的大臣如陸遜、諸葛恪等維護太子;公主魯班(孫權寵姬步夫人長女,嫁給大臣全琮,在後期東吳政治上影響頗大)、全琮家族想依靠魯王撈取政治上的好處,所以擁魯王而譖毀太子,形成多個權力中心。

  在此,孫權又犯了袁紹同樣的錯誤,簡直就是袁本初故事的翻版。總算孫權覺悟得還早,也擔心重蹈袁紹覆轍,斷然廢去孫和,賜死孫霸,而立第七子、年僅十歲的孫亮為太子,甚至還學漢武帝立幼先殺其母的做法,讓宮人將孫亮生母潘夫人縊殺。孫亮少年聰明,然而「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治國卻不是塊料,十六歲時就被大臣廢黜了。如此一番折騰,把個本來尚能偏安的東吳小政權弄得傷筋斷骨。

  三國的英雄何以都繼嗣不定,自釀悲劇呢?實在是因為他們都太愛自己的兒子,又太把江山視為私家財產了。人對於最親密的人或事總是最難取捨的。掂掂這個也好,掂掂那個也好,說到底還是他們私心太重!沒想到天不遂人願,物極必反,越是想傳給兒子,兒子越是沒福消受。就像秦始皇想讓大秦帝國傳萬世不竭,卻只歷二世即亡。從來都是禍起蕭牆,後世英雄,能不戒之乎?

三國志隨筆30

替龐統、張松看相

  雖說「人不可貌相」,但長得「很抱歉」的醜男,在古代的確不易立足。龐統與張松即因生來難看,所以在尋找「明主」的過程中處處碰壁。假使諸葛亮不是「身長八尺,面如冠玉」,而和龐、張二人同類,劉備會重用他嗎?

  舊時候做官是很講究「模樣」的,對一個人能不能做官的考核,內容通常分為身、言、書、判四方面。第一條就是「身」,觀相貌、查體格,體貌醜陋的人當官會損及朝廷尊嚴,因此要作些挑選。只可惜有才華的人並非都是才貌雙全的,於是有些人就很吃了相貌的虧。

  三國時期著名的醜人有兩個,一是龐統,一是張松。他們的醜陋甚至上了史書,可想而知,這兩位仁兄的尊容大概真的是醜得可以了。

  對於這兩個出名的醜人,《三國演義》裡演繹得分外精彩。赤壁大戰前,龐統去向曹營授連環計,教曹操把戰船三十為一排、五十為一排地連在一起,首尾用鐵環連鎖,以方便周瑜用火來燒。曹操雖說是個多疑的人,這回卻不知怎地鬼迷心竅,直把龐統這條害人的計謀當成錦囊妙計,於是也就把龐統當成了寶,非但親自出帳相迎,陪同檢閱部隊,還許諾凱旋之日當奏聞天子,保薦他進入三公之列──東漢以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到了曹操這個時候,三公雖說都已是無實權的虛銜,但總歸是名義上朝廷最高品級的官員。所以,曹操這個許諾不可不謂大矣!然而龐統是漢室臣民,鐵了心不願與名聲不大好的曹操攪在一起,同時他恐怕也認為憑自己的才高八斗,到哪裡還怕沒官做?所以並未將曹操的許諾放在心裡。

  然而現實很快給了他一記悶棍。

  龐統是東吳的前敵總指揮周瑜發現的人才,周瑜待龐統倒確實很好,放手任用。龐統與周瑜的私交應該也不錯,因為周瑜的靈柩正是龐統護送回去的。周瑜死後,大夥推薦魯肅接替,而魯肅是個謙虛的人,便向孫權舉薦說龐統比自己更合適。龐統自視很高,恐怕也認為自己應該是這個人選,所以滿懷欣喜地來見孫權,不料孫權見他濃眉掀鼻、黑面短鬚、形容古怪,就心中不喜,以一句「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時,卻來相請」將他打發了。

  魯肅覺得過意不去,又將他推薦給劉備。結果劉備見他相貌醜陋,也老大不喜,又嫌他在自己面前不夠謙虛,只安排他做了個耒陽縣的縣宰,連縣令都輪不上。比起曹操的三公許諾來,簡直天上地下!事至此,龐統當然要鬧情緒,遂終日飲酒為樂,不理政事──文人鬧消極大凡都是這樣的。劉備聽說大怒,派張飛做特派員去巡視。龐統不得已,只好在莽張飛面前賣弄一番,很快地將百餘日所積公務盡行了斷。細想起來,龐統的賣弄其實很有點危險的,還好張飛敬愛君子而不恤小人,素來看重士大夫,若換作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的關君侯,說不定早一刀賞過來了。

  當下張飛對龐統佩服得不得了,回去大說好話,諸葛亮(諸葛亮跟龐統還有點親戚關係,龐統是襄陽名士龐德公的侄子,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娶的是諸葛亮的小姐姐)、魯肅也一再推薦。劉備這才回過心來,龐統這個醜人總算沒有湮沒了。

  文友陳堅毅先生因了這段故事得出妙論,以為龐統是塊試金石,讓曹、孫、劉由此分出優劣︰曹操儘管手下謀臣猛將如雲,遇到龐統這類有才無貌之人,仍能傾心接納,說明他志在一統,有大海納百川的氣概;而實力遠不如曹操的孫權、劉備,用人的條條框框很多,以貌取人,拒人於千里之外,說明他們也只能割據一方,終究成不了大氣候。陳堅毅先生還大膽假設︰「如果不是徐庶口吐蓮花大力推薦,如果沒有被曹操追得屁滾尿流無立足之地,劉備有『三顧茅廬』的熱情嗎?如果進了茅廬後見到的諸葛亮不是身長八尺面如冠玉,而是比龐統還醜,劉備又當如何?」

  陳堅毅先生的立論別出心裁,假設更讓人拍案叫絕。然而,龐統這塊試金石試過的「金子」,其「成色」卻並非一成不變。若干年後,西蜀的張松又做了一回「試金石」。

  張松是劉璋手下的別駕從事;所謂別駕,就是指主公出行時,坐在另一輛車上隨行的人,亦即主公的左右手。但他看出劉璋成不了事,想「良禽擇木而棲」,做其他人的「手」,便懷揣西川四十一郡地圖來見曹操。曹操此刻剛打敗馬超的西涼兵團,傲睨得志,看輕一切,又見張松身高不滿五尺,鼻偃齒露,容貌猥瑣,所以甚是怠慢。張松在曹操這裡沒有得到當年龐統的禮遇,這一回,曹操也以貌取人了!

  倒是當初嫌龐統相貌難看的劉備,聽說張松出川,便刻意結交,非但派趙雲領兵恭迎,還令關羽灑掃驛庭供其居住,自己則引諸葛亮、龐統親自來接,一點都沒嫌張松醜陋。這張松一感動,便把四十一郡的地圖獻了上去,而劉備獲得張松的地圖後,對西川的山川險要、庫府錢糧了然在心,日後便輕鬆地逐走劉璋,佔了西川。

  難道是曹操、劉備的審美標準不一樣?是曹操看著龐統不覺得醜而見了張松就覺得醜,而劉備則正好相反嗎?顯然不是的。曹操有志於江東而恰遇龐統來訪,所以他傾心相交,所以他不計龐統的醜陋,因為他覺得龐統對他有用,而在張松來時,他還無意取西川。他曾當面批評司馬懿「得隴望蜀」就是明證,所以他計較張松的醜陋,所以他傲慢輕視,因為他覺得張松對他沒什麼用,而劉備則相反。看到兜底,這些梟雄們的禮賢下士,直似做戲;而做人才的卻總擺脫不了被人利用的境地,而且還得在被人利用中顯示出自身那點可憐的價值。

  「任人唯賢」只是一句空話,「任人唯用」才是大實話。對當上主公的人來說,沒有一成不變的用人標準,而對人才來說,碰上哪一檔標準,那就是各自的運氣,那就是機遇了。

三國志隨筆41

「華容道」與「空城計」

  「華容道」與「空城計」,是三國戲曲小說當中膾炙人口的兩個故事。雖然經過歷史考證,它們全是羅貫中「演義」出來的,但其中情節的鋪陳與安排卻很耐人尋味,例如:諸葛亮是否有意放走曹操?司馬懿是否故意中計?

  《三國演義》裡的「華容道」、「空城計」是家喻戶曉的故事,馬連良馬老板台步一走,「我正在城樓觀山景」,更是叫眾多的票友如痴如醉。

  然而考諸歷史,這兩段故事卻也是羅貫中用生花妙筆「演義」出來的。

  華容道在長江北岸今湖北監利縣北面三十公里處,也就是監利從汴河曹鞭港到毛市鎮放曹坡的這一段小路。據史傳,赤壁之戰後,劉備乘曹操遁逃,與周瑜合謀取南郡,另派諸葛亮、關羽、趙雲去取江南的長沙、桂陽等郡。因此,關羽當時應該不在江北,華容道截擊曹操之事也便不能成立。曹操從烏林(今湖北洪湖市烏林鎮)退出,沿長江北岸,水陸並行往西撤,穿過螺山、楊林,到白螺獅子山時,水軍捨舟登岸,燒掉戰船──後來,曹孟德說︰「孤自燒戰船,徒使周瑜成名耳!」有點阿Q精神,但也不乏贏得起、輸得起的好漢風範──同陸軍一起折向北撤。經朱河、汴河,曹操率殘部取道僅十公里長的華容小道退回荊州治所江陵。

  這華容道雖是長江北岸通向江陵城的捷徑,卻因爛泥、蒿萊沉積,彎彎曲曲,使曹軍「行至雲夢(今湖北洪湖一帶)大澤中,遇大霧迷失道路」(見《太平御覽》卷十五)。好不容易走出雲夢,又遇風雨,道路更加泥濘,人馬難走,自相踐踏,死傷無數,可謂狼狽。然而所幸孫、劉聯軍沒有追上,這是歷史真實。今華容道口的汴河鄉太平橋側立有「華容古道」石碑,當地還有許多和曹操走華容道有關的地名,如救曹田、曹鞭港、放曹坡等等,卻大多取材於傳說了。

  至於空城計,源頭來自東晉王隱的《蜀記》︰「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晉人對司馬懿的追謚)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趕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掩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後知,深以為恨。」其實,當時陽平關無交兵事,且司馬懿也未至關中,所以裴松之否定了這一說。

  發生在三國時代的「空城計」和「準空城計」倒有幾齣︰一是街亭潰敗時,蜀將王平所設的空寨計

;二是趙雲在奪漢中時背漢水所設的空寨計;三是陳登在匡奇拒孫策時用過的空城計;四是吳將朱桓在濡須與曹仁對峙時擺的空城計。但最符合「空城計模式」的當推魏將文聘的空城計︰吳黃武五年(公元二二六年),孫權自率五萬人渡江圍攻石陽(湖北孝感西南)。當時石陽城防還未修復,將士也多散在田間耕作。文聘知道此時戰必敗,堅守也難,就令城中將士全部隱藏,自己也高臥府衙。孫權探知後,深為疑惑,認為像文聘這樣的宿將如此行事,必然有詐,於是撤軍而回。羅貫中從他塑造人物的需要出發,將文聘的事跡攤到了諸葛亮身上,於是馬連良先生及其門人才有戲可唱。

  華容道、空城計雖說都是小說家的創造,但由於這兩則故事流傳至廣,影響至深,以至它們儼然已成為史實。我們姑且不論其真偽,再來個就事論事︰華容道上,諸葛亮為什麼派關羽去截曹操,是否有意要放曹操一條生路?司馬懿真是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而不敢進城嗎?

  赤壁之戰,東吳的三萬勁旅加劉備的幾千敗兵,竟出人意料地打敗了曹操號稱的八十三萬(實為二十多萬)大軍。此時,力量的天平頓時失去平衡︰東吳馬上以十萬兵屯柴桑,準備圍合肥,估計其時總兵力至少在十萬以上。作為打敗曹操的主力一方,孫權風頭正健,如果任其乘勝追擊,大有取曹而代之的勢頭。這對劉備無疑是潛在的威脅,因為他的全部人馬只有關羽的一萬水軍和江夏劉琦的一萬水軍,另加少量步騎。

  據《江表傳》載,劉備當初對戰況並無太大把握,所以不敢讓軍隊悉數參戰,只派兩千人隨周瑜作戰。這裡面,也有怕被強大的盟軍火併掉的原因在內。而曹操一敗,劉備的憂慮與恐懼更大了,鎮日提心吊膽地,深怕孫權會乘勝一口吞併自己這個盟軍小弟弟。事實上,東吳大將周瑜等人也確實有這方面的想法。所以,為劉備計,還是得留著曹操,以制約孫權。因此,諸葛亮派關羽去扼守華容道,不過賣個順水人情而已。想當年,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款待關羽,關羽他下得了手殺曹操嗎?所以,「華容道」真正的導演是諸葛亮。

  至於空城計,恐怕也是司馬懿有意中計的。因為此時在曹魏國內,司馬氏的勢力尚未確立,曹真、曹休、夏侯氏這些皇親國戚和陳群、華歆、王朗這批老臣的權勢、地位都不弱,且對他深懷戒心。曹操早年曾有過「最高指示」︰「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與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可以說,司馬懿存在的價值,即「蜀國有個用兵如神的諸葛亮需要他去對付」。今天如果他識破空城計,風風火火地衝將進去擒殺諸葛亮,那麼自己必定很快跟著玩完了,此即「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這點道理,老奸巨猾的司馬懿是不會不知道的。

  所以,後來他在五丈原與諸葛亮對峙時,聽蜀國的使者說「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就不禁擔憂起來︰「食少事煩,其能久乎?」至於五丈原諸葛歸天,死諸葛嚇走活司馬,恐怕還是司馬懿將計就計的謀略,道理大概也是差不多的。畢竟此刻還不是滅蜀的時機。對司馬懿來說,贏不能太贏,輸不能太輸,攻不宜太攻,守不宜太守,把握這分寸實在需要十分的心計。為了保全自己,司馬懿不惜作踐自己,不惜讓後世人看輕自己,笑話自己,其奸雄還真不讓曹孟德!然而,不相干,諸葛亮一死,他還是被曹爽、何晏他們召回朝,明升暗降,尊為太傅卻被剝奪了兵權。

  所以人生的策略實在是頗為奇妙的,全看你能否審時度勢,把握分寸。而這種考慮太多,則中國人要做一件事情也就難免磕磕絆絆了。

三國志隨筆51

貂蟬的悲劇是誰造成?

  正如林黛玉那樣,貂蟬這個只存在於戲曲小說中的美人兒,卻深深撼動著現實世界的男女。可惜「亂世紅顏多薄命」,貂蟬也注定無法善終。這樣定律式的悲劇,究竟是誰造成的?是關羽,是小說戲曲家,還是千千萬萬沒自信的中國男人?

  中國有四大美女︰西施、昭君、貂蟬、貴妃,命運似乎都不怎麼好,於是中國人一言以蔽之,曰︰「紅顏薄命。」

  這四個美女當中,貂蟬給人更多想像的空間。

  《三國志》裡是沒有貂蟬這個人的,〈呂布傳〉中只有呂布貪戀閨情,侍從董卓時「私與侍婢通」的記載。所以清代學者梁章鉅在《歸田瑣記》裡說︰「貂蟬事,隱據呂布傳。」

  「貂蟬」這個名字始見於金、元時期,金代院本曲目中有了以貂蟬為主角的〈刺董卓〉、〈貂蟬女〉。到元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中,貂蟬已有了完整的身世,說她本忻州木耳村人氏,因選入宮中掌貂蟬冠,故名「貂蟬」。後靈帝賜與丁建陽(丁原),建陽又將貂蟬配與義子呂布為妻,因戰亂失散被王允收留……以後的故事與《三國演義》同。而文中所謂的「貂蟬冠」,係東漢武官的帽冠,所謂「附蟬為文,貂尾為飾」。

  貂蟬的出身既只見於戲曲家言,她的結局也是同樣。元無名氏的雜劇〈關大王月夜斬貂蟬〉說,呂布敗亡,張飛俘獲了貂蟬,把她送給關羽。關公夜讀《春秋》,看到書中都是妖女誤國,於是便決意殺了貂蟬。

  此事是否憑空捏造呢?非也!俗話說無風不起浪,〈斬貂〉戲目的產生總是有些原因的。據《三國志•關羽傳》注引《蜀記》稱,關羽在同曹操一起攻打呂布時,戰前就向曹操要求將呂布部將秦宜祿的老婆賜給他。城破之日,曹操見色生心,變卦了,自己留著享用,關羽因此「心不自安」。此事在《魏氏春秋》裡也有記載。宋元「說三分」的民間藝人用不著考證,他們才不管學者那些複雜的程序,他們相信秦妻就是貂蟬。因為關羽被人奪愛,火冒三丈,所以雜劇家據此創作了〈斬貂〉的劇目,為關公出出氣,聊表「我得不到的,你也休想要」之意。

  對關公這個人我向來是敬佩得近乎崇拜,但總覺得〈關大王月夜斬貂蟬〉這齣戲編得不好。中國人潛意識裡大多有一種觀念,認為男人原本都是可以做聖人的,只因為「女人」,所以聖人做不成,有的還變為小人。於是,幾千年的評論都是對女人不利的。一切功名成就都屬於男人,而壞事也總壞在女人身上。女人永遠是禍水。且看︰夏桀亡於妹喜,商紂亡於妲己,夫差敗因西施,玄宗失於貴妃,連原本在除董卓中立了大功的貂蟬,也因其「以後可能要因美貌誤人」而獲罪被殺。美貌何罪?這裡面,我只看到了中國男人的不自信。

  我曾經想就此做一點東西方文化的比較,選材是特洛伊戰爭和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據正統的史學家觀點,罪魁禍首竟是小女子楊玉環。唐朝的人大凡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當唐明皇倉皇出逃時,「六軍不發奈若何」,赳赳武士們一定要先殺了這個小美人兒才肯走。最後是「宛轉蛾眉馬前死」,於是眾多男子漢們覺得很快意,又上路了。特洛伊戰爭見於荷馬史詩〈伊里亞德〉,講述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出使斯巴達國,正巧該國國王不在,美男子帕里斯遂與該國王后、美女海倫眉目傳情。之後,帕里斯膽大妄為,竟率人衝進宮去劫走海倫,引起希臘諸城邦與特洛伊長達十年的戰爭。後來,希臘英雄用「木馬計」破特洛伊城,殺死帕里斯,搶回已做了帕里斯之妻的海倫。

  照中國人傳統的觀念,這一對「奸夫淫婦」是要同樣處置,斷不可輕饒的,甚至「淫婦」之罪還甚於「奸夫」。中國人認為大多總是女人先去勾引男人,誰叫妳長得這麼漂亮!所以潘金蓮的罪孽自然要比西門慶更重。然而希臘大兵們卻沒有上過中國道學先生的課,他們一致為海倫的美貌驚倒,並認為︰為這樣一個「尤物」打十年仗,實在值得(可能有幾個激進分子,甚至還想再打下去)。而海倫的前夫、斯巴達國王也饒恕了這個不貞的妻子,與之言歸於好,手拉手乘著船回去了,一點兒不覺得有戴「綠帽子」的痛苦。這在中國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封神演義》裡寫道,妲己被擒後也迷倒眾生,連行刑的劊子手都沒了力氣,但這與希臘大兵由衷地讚嘆海倫的美貌是兩碼事。我們要說的還是那句話︰「美貌有罪!」所以最後是姜子牙老頭兒親自上陣將那個妲己小美人兒殺了。姜子牙是中國人,不是斯巴達國王。中國的男人看不起女人,但骨子裡卻是怕女人的,怕女人來「誤」自己,這麼不自信!

  中外歷史的比較至少可以反映出中國在對待女人這個問題上,是嚴謹有餘而寬容不足的,心態總不比人家那般健康。浪漫主義未能產生於中國,恐怕也能由此得到些解釋。

  當然,古人對此也是有所察覺的。有些大男人也同我一樣覺得不大好意思起來,所以,〈關大王月夜斬貂蟬〉一戲後來嬗變成︰關羽敬重貂蟬,要釋放她,不料倚牆的青龍偃月刀自己倒下來,將貂蟬誤殺了。或者是關羽以刀斬貂蟬的影子以代其身,不料卻把真人斬死……

  不管怎樣,貂蟬總歸是被殺掉了。

三國志隨筆62

「弒楊疑案」的真相

  許多人認為楊修之所以被曹操藉故殺害,是因為他太過聰明,讓曹操倍感威脅。但事實上,這裡頭還牽扯出曹家繼承者的權力鬥爭,以及曹丕掌權後的人事佈局。楊修的死,不過是曹家代漢而有天下的犧牲品罷了。

  曹操與楊修的故事也算得上三國裡的一個熱點了,各類考證、各種文章乃至戲曲都炒得不亦樂乎,總的觀點千編一律,即曹操愛才也忌才,他是因妒恨楊修才華超過自己,感覺到沒了面子,才惱羞成怒殺楊修的。〈曹瞞傳〉說曹操「持法峻刻,諸將有計畫勝出己者,遂以法誅之」──〈曹瞞傳〉老是說曹操的壞話,其實這樣理解未免太小看他了!曹操殺楊修實在是為了曹丕的江山。

  楊修這個人本來就不是真心誠意依附曹操的,他不過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一起被「挾」來而已。他乃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係楊震的玄孫、楊彪的兒子。楊震就是歷史上那位拒收賄禮,並說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句名言的大清官,曾做過太尉。而楊彪也是太尉,還當過司空。《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所以他們一家自然忠於漢室了。楊修之所以跟隨曹操,那是因為連漢獻帝都被曹操掌握著,沒辦法。而曹操是聰明人,自然不會將楊修像郭嘉、程昱般地喜歡,何況楊修還是袁紹的外甥,楊、袁同為世家望族,頗有些號召力。曹操要想循序漸進地把個「漢」字改寫為「魏」字,世家望族當然是最頭痛的。

  曹操殺楊修更重要的原因是,楊修在魏嗣子之爭中站在曹植那一邊。楊修與曹植俱有才名,兩個人自然惺惺相惜。曹丕的文采雖也不差,但比起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曹植字)總還差一截,而且他更喜歡舞刀弄槍,尤精劍術,在武術史上頗有名氣;然而這些卻是魏晉時代的文人高士所看不起的,所以楊修就感情上來講,自然親於曹植。

  另就理智上來講,即為保住漢室,楊修更希望曹植能被選為曹操的繼承人。畢竟曹植這個人喜詩書,性情上總還溫柔敦厚,他若繼承父業,也許仍只做個魏王,不會去廢掉漢帝──說不定還會待漢帝更好一些。這些在他的詩作中都有所反映,如曹植的〈三良〉詩云︰「功名不可為,忠義我所安」,即謂人生不可覬覦非分,功名自有天定,惟當以忠義自勵。事實上,當後來曹植聽到曹丕廢漢帝自立的消息後,還「發服悲哭」(見〈蘇則傳〉)。

  而曹丕就不同了,他的佔有慾是出了名的:纔破袁氏,首先便去霸佔袁熙的老婆甄氏;叔叔曹洪性喜斂財且慳吝成性,他卻見了眼紅,偏要在鐵公雞身上拔毛,老是上門「借錢」,不成還與叔叔結下「樑子」,從此專找曹洪的碴兒。而且曹丕心狠手辣,他若上台,廢漢帝以自立只是遲早的事情。所以,楊修幫曹植還有政治上的考慮。

  其實,曹操在立嗣問題上開始也的確拿捏不定︰誰讓他的兒子個個都這麼出色!曹丕、曹植自不必說,曹彰人稱「黃鬚兒」,乃赫赫一員猛將,武功萬夫莫當,晉王嘉《拾遺記》載︰任城王曹彰可以左右開弓,百步外射中一根髮絲,還能拉著老虎尾巴倒拖著走,小象都要被他按趴下……聽起來簡直像是神話。曹操每次臨陣都很記掛這個兒子,連在渭河邊遭遇馬超,也想到「吾兒若在此,倒可以跟馬超鬥上幾回」。曹操的小兒子曹沖是個小神童,他秤大象的故事至今都還被人津津樂道著。

  然而,曹操很快從老對手袁紹廢長立幼,弄得人心渙散、大旗傾覆的教訓中冷靜下來;他自知不能再重蹈覆轍了。何況曹丕文武全才,再加上很會耍手段──這點在三國這樣的亂世是很重要的──所以曹操最終選定了曹丕。當然,曹操在立嗣問題上也經歷過一個自身思想轉變的過程︰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年)十二月己亥的〈讓縣自明本志令〉裡,他還以齊桓、晉文自比,表示要像齊桓公、晉文公匡助周室那樣匡助漢室。此時,他在立嗣問題上是屬意曹植的,因為曹植有跟自己相同的想法。其後,他的篡漢意識越來越強烈,同時也已明白地說要當「周文王」了,而曹植仍執前意,自然要失寵。放眼觀之,惟曹丕有代漢之心且有代漢之能,所以,曹操終於下定決心選曹丕當「周武王」。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曹操正式立曹丕為嗣子。既選曹丕當嗣子,曹操就要為他鋪平道路;曹植、曹彰、曹沖都是他疼愛的兒子,自然不忍加害,但黨羽一定要剪除一些。有個叫周不疑的,是曹沖的好朋友,也是個神童,曹操想藉故殺他,但曹丕根本沒把這些年紀輕輕的曹沖一黨放在眼裡,反來勸諫。結果曹操明確告訴他︰「此人非汝能駕馭也。」還是派刺客去殺了周神童。楊修的故事也是一樣的,所謂楊修識破曹操「雞肋」之意,傳揚開去洩了密,被指「造謠亂我軍心」,根本只是藉口而已!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可惜才子楊修死時年僅四十四歲。

  曹操殺了楊修後,又寫信給楊父、當時任太尉的楊彪︰「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便令刑之。」接著又說想到你們有父子之情,我也很悲傷,所以贈送錦製皮衣兩件,用銀鑲角的八節桃竹杖一根等物聊表安慰。而曹操的夫人卞氏(此人娼家出身,卻有賢德之名)也寫信給楊母袁夫人(袁紹的姐姐)說︰「賢郎有蓋世之文才,闔門欽敬,明公性急,輒行軍法。」接下來也是送衣服、宮錦、香車等等。我想這袁夫人恐怕是恨煞了曹操,兄弟、兒子、侄兒都讓他殺光了,宮錦、香車又抵得何用?然而她卻是說不得,也許還得謝恩呢!做人有時候就這樣,這叫做「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通俗一點的講法,是「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 返回上一頁 ]